在新时代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浪潮中,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第一党支部(以下简称“教师一支部”)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一马当先”的昂扬姿态,勇立潮头、奋楫争先,深入探索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以“1”个统领强根基、“2”个抓严固堡垒、“5”个平台聚合力、“5”个加强促双融、“6”个做实显担当为核心框架,系统凝练并实践“12556”支部工作法。近两年来,在政治引领、制度规范、平台搭建、融合创新和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打造了具有示范意义的基层党建品牌,为学校乃至地区教育事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强化政治引领,夯实思想基础
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是教师一支部各项工作扎实推进的根本保证。支部始终将政治功能放在首位,通过多种形式强化党员教育,确保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在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方面,支委会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组织全体党员深入开展“学习新思想、建功现代化”主题研学与党性教育活动,有效提升了党员的政治觉悟和理论素养。党员的学习心得频频获得上级认可,其中1条被“四川党建”采用,24条被“甜城先锋”采用,形成了良好的学习示范效应。在学习教育方面,支部紧密结合学校安排,科学制定学习计划,依托“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载体,组织党员系统学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读本》等重要文献,一体推进学、查、改,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在党员培训方面,支部通过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每位党员年度培训学时不低于32课时,筑牢了信仰之基、补足了精神之钙。扎实的教育工作结出了累累硕果:支部两次荣获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1名党员被评为“内江市优秀共产党员”,1名党员在市级精品党课展播中荣获三等奖,2名党员在基层理论宣讲大赛决赛中夺得三等奖,近20人次获得校级“优秀共产党员”“工会积极分子”“师德标兵”“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思政课教师”等荣誉称号,充分彰显了支部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严格制度管理,彰显堡垒作用
制度是保障,作风是体现。教师一支部持续在制度和作风建设两方面抓严抓实,确保党员管理监督精准到位,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在规范组织生活方面,支部严格遵循工作条例和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要求,按时高质量召开“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活动,认真规范组织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流程,严格落实谈心谈话制度,增强了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在基础管理方面,支部狠抓党籍管理、党费收缴等日常工作,确保制度执行不留死角;同时注重激励关怀,开展了2024年度“党员示范岗”评选,4名党员因在教育教学、项目建设、科研创新等方面的突出表现被评为“党员先锋岗”,2025年度评选工作也已蓄势待发。支部还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通过“一对一”联系培养机制,培养10名年轻党员,学校领导亦定点联系8名思政课教师,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梯队合理的良好局面。在纪律规矩方面,支部坚持教育在先、预防为主,引导党员模范遵守职业道德、学术规范和纪律底线,多年来党员队伍始终保持零违纪违规的记录,展现了过硬的思想作风和严明的组织纪律。
用好五大平台,凝聚师生力量
教师一支部巧妙运用思政研究中心、“理响内职”宣讲团、马克思主义读书会、思政名师工作室、“一马当先”服务队这五大平台,有效整合资源,深耕思想政治工作的广阔田野,将师生紧密团结在学院改革发展稳定的中心任务周围。近XX年来,思政研究中心作为科研引擎,累计立项、结题科研项目26项,其中22项已顺利结题,为思政课教学和马院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学理支撑。“理响内职”宣讲团坚持理论宣讲“十进”原则,积极开拓“社会课堂”,累计开展宣讲活动40余场,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马克思主义读书会则在支部教师的悉心指导下,成功打造“第二课堂”品牌,举办了9场“青马书声——学习新思想 争做新青年”主题读书沙龙和20余场其他主题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和思想活力。校级思政名师工作室建设成效显著,2个工作室顺利通过验收,成员近两年荣获国家级、省级奖项和荣誉30余项,成为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力量。“一马当先”服务队则常态化开展“我为师生群众办实事”活动,积极参与内江市“美乡优城”、“7.13”防汛救灾清淤等志愿服务,组织召开3次“我心中的思政课”座谈会,收集近50条宝贵意见建议并及时反馈,切实解决了师生的急难愁盼问题,增强了组织的向心力和师生的归属感。
加强五方融合,促进双融双促
推动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同频共振,是教师一支部工作的鲜明特色。支部通过加强专业、项目、队伍、机制和培育五个方面的融合,有效激发了党建工作的内生动力,实现了高质量发展。在专业融合上,支部将党建优势转化为马院建设和思政课改革的动能,着力打造“红色课堂”,1门课程成功入选四川省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示范课,并斩获2024年四川省“能者为师”典型案例与特色课程、“智慧助老”优质工作案例各1项。在项目融合上,支部鼓励党员教师积极投身学校“双高”建设、“大思政课”建设、“三全育人”等重大项目,目前有1项教育部第三批“能者为师”实践创新项目在建,并获得四川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听作品推选展播活动三等奖、优秀奖各1项,四川大学生网络文化节省级三等奖3项,以及创业大赛、精品党课展播、基层理论宣讲市级三等奖3项。在队伍融合上,支部充分发挥团队凝聚力,斩获教育部“领航计划”活动全国二等奖1项,全省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四川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省级一等奖1项。在机制融合上,支部将党员党性修养、师德师风、承担急难险重任务情况纳入年度考核和评优评先重要依据,涌现出市级“优秀共产党员”、心理工作“先进个人”2人,校级各类荣誉20余人次。在培育融合上,支部着力推进“双带头人”书记培育工程,支部书记李翠同志在履职尽责的同时,聚焦强化政治功能、做好教师思想工作、推进中心工作,其主持申报的项目被推送至团中央,并取得省级荣誉4项、校级荣誉4项,示范引领作用突出。
做实六项服务,担当社会责任
服务社会是基层党组织的重要职责。教师一支部坚持做实理论宣讲、普法宣传、心理援助、课程共建、改革发展、乡村振兴六大服务,高质量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展现了强烈的社会担当。在理论宣讲方面,2名教师加入市委宣讲团,6名教师入选“范长江流动大讲堂”,组织开展“十进”宣讲40余场,2名教师荣获市级基层理论宣讲大赛三等奖。在普法宣传方面,支部深入开展校内外法治教育,建设“法治宣教长廊”1处,1名教师被聘为四川省内江市首席法律咨询专家,3名教师入选市“八五”普法讲师团,1名教师当选市法学会理事,普法工作深入人心。在心理援助方面,“心关爱”党员志愿服务队为全校学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健康讲座20余次,完成心理普测3000余人次,守护了学生的心灵健康。在课程共建方面,支部与多个二级学院教师支部结对,开设课程思政“特色课堂”,共同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助力学校获得四川省第二批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标杆院系和典型案例各1项。在改革发展方面,支部以党建引领思政课改革创新,不断探索将新时代伟大变革、传统文化等融入教学的路径方法,学生学习思政课的“三性”显著增强。在乡村振兴方面,教师一支部与凉山州越西县越城镇马母果村党支部结对共建,选派党员指导党建、讲授党课、开展民族团结宣讲;支部20余人次参与内江市东兴区椑木镇永安村、顺河镇高升村的农村面貌改善包联工作,2名教师担任双才镇瓢儿井村监测户帮扶责任人,定期走访慰问、落实帮扶措施,成效显著,赢得了群众广泛赞誉。
结语
通过“12556”支部工作法的生动实践,教师一支部不仅成功锻造了一个政治过硬、本领高强、作风优良的坚强战斗堡垒,更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探索中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其取得的累累硕果,是对支部工作成效最有力的印证,也为新时代加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提供了鲜活的样本和深刻的启示。展望未来,教师一支部必将继续乘风破浪,在立德树人和服务社会的征程上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