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节里的文化,时令里的思政----在中华传统佳节里铸魂育人案例
一、案例背景
西方“洋节日”,在当下的互联网时代,通过网络平台大肆渲染,尤其圣诞节、万圣节等洋节日,年轻人趋之若鹜,众多商家也参与其中,推波助澜,销售含有“洋节日元素”的商品。如此大张旗鼓的宣传或渲染“洋节日”势必影响到我们的文化自信,势必影响到我们民族的未来。高校作为开展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理所当然的肩负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
二、案例分析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节日和节气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标志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华夏儿女共同的文化纽带,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是中华民族精神风貌与理想情怀的重要体现。
(一)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中华传统节日从起源、发展到成熟的流变过程中,其文化内涵是不断丰富的,并以特色美食、特色活动、特定仪式等为载体,表达着精神追求,体现着文化内涵,如春节的年糕、元宵节的汤圆、中秋节的月饼,都寓意着吉祥、团圆、和谐;清明节的祭祀活动,蕴含着祭祖敬祖的文化;重阳节的敬老活动,展现着尊老孝亲的文化。可见,中华传统节日既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更是中华文化的沃土。
(二)传统节气的文化内涵
中华传统节气,即是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立春一日,水暖三分”“芒种不种,再种无用”,诸如此类相关的诗词、谚语、民谣、传说等鲜明的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解决措施
新时代,高校育人工作要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与时代发展同向同行,与青年学生学习生活、成长成熟同频共振。因此,面对新时代的大学生,教育系与时俱进,创新和打造了如下特色品牌。
(一)创新模式,文化育人走新更入心
1.创新“家乡里+话佳节”模式
新时代的大学生特征,要求育人工作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因此,在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元宵节传统节日里,教育系组织各个地域的学生在自家院落里、街巷里、集市中、地摊前、厨房里、餐桌上,用微视频的记录家乡节日里的特色民俗、特色美食、特色活动、特色文化。工作室将微视频,推送到校园网络平台,号召同学们观赏和点评,其目的就是以青年人喜爱的方式,以青年人关注的视角,以青年人特有的话语,记录和宣传家乡里的节日文化,展示节日里家乡之美丽,发掘节日里文化之魅力。

2.创新“场馆里+过佳节”模式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要充分发挥文化观、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场馆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由此可知,场馆不仅是展示文化的场域,更是弘扬文化的课堂,因此,在时令佳节之时,教育系组织学生进入博物馆、文化馆等场馆里,在场馆里同学们观摩了一件件厚重的文物,见证了一件件物质文化遗产,聆听了一句句详实的讲解,上了一堂生动且真实的文化课。通过“场馆里过佳节”,让节日文化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有情可寄,让文化课从“课堂里”走向“场馆里”,让文化从“书本本”走进“心窝窝”,实现了书本与实物的相照应,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相贯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打造品牌,文化育人可感更有味
1.开展“色香味美的节日”活动
教育系以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为契机,组织学生开展包粽子、包饺子、做灯谜、编彩绳、剪纸等活动,将节日与手工相结合,将文化与活动相融合。让同学们在包饺子的一摺一捏、编彩绳的一编一系、剪纸的一裁一剪之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香甜的粽子、甜美的月饼、美味的饺子里感受着中国节日的味道;将无形无味的文化,落实在有形有味的美食中,融入到多姿多彩的活动中。将文化育人做到既美味可口也趣味横生。

2.开展“田间地头的节气”活动
中国节气是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中国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教育系在清明、立夏、白露、霜降等时节,组织学生到走到田间地头、走进农家小院,倾听农民讲解作物生长与节气的关系,参与田间的劳作,收获劳动的成果。在田间地头里的一草一木里深刻地感悟中国节气所蕴含的文化。

(三)融入课堂,文化育人有声更有形
将文化育人落实到课程思政之中,落实到每位教师身上,实现文化育人“人人有责”“课课有之”,以每一节课点滴式的渗入,渗入到每一位同学的脑海,滴入到每一位同学的内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其心中生根、发芽、开花,最终结出民族团结进步之累累硕果。如在教学之中,开展书写对联、诵读诗词、手绘节气等活动,让学生在汉字的撇捺横折,汉语的抑扬顿挫,诗句的情景交融之中感悟节日节气之魅力,及其所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元素。

四、取得成效
(一)培育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弘扬者
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活动、生活之中,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融合,日常活动与特色活动相结合,将校园小文化课堂与社会大文化课堂相结合,既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实践活动,进而培育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弘扬者。
(二)培育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承者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体活动之中,不仅使文体活动具有了鲜明的主题,更使文化育人有形有样。以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和节气为契机,如端午节、中秋节、冬至日,同学们通过做粽子、诵诗歌、猜灯谜、品月饼、包饺子等文化活动,深化了文化认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承者。
(三)培育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模范践行者
高校学生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者和传播者,更是模范践行者,他们勇于实践,服务社会。积极参与“三下乡”等志愿者服务,主动申请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要求到祖国的西部、基层、边疆支教和工作,他们以乐于奉献、助人为乐、爱岗敬业的精神和行动,践行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