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科学家精神:莆田学院师生深耕红松茸科技小院破解夏季减产难题
正值第八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莆田学院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师生团队走进福建涵江红松茸科技小院,开展林下经济科研攻关与农技推广活动。驻院研究生们深入田间地头,通过实地调研与农户交流,针对红松茸夏季产量波动、贮藏保鲜等关键问题展开技术攻关,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动能。
田间问诊:直击生产痛点,探索解决方案
在涵江区萩芦镇林美村的枇杷林下种植基地,研究生们分组与农户交流,详细记录红松茸夏季减产的具体表现。农户反映,高温高湿天气下,红松茸菌丝生长缓慢、子实体易腐烂,且传统遮阴方式难以精准调控温湿度。针对这一问题,研究生团队结合前期研究成果,提出“菌-果-肥”循环技术模型优化方案:通过调整枇杷树冠遮阴密度、改良栽培基质配比、增设智能温湿度监测设备,构建“以短养长、优势互补”的生态种植模式。

技术攻坚: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闭环实践
在科技小院实验室,研究生们对采集的菌丝样本进行显微观察,并模拟不同温湿度条件下的菌丝生长实验。团队负责人林授锴副教授介绍,红松茸夏季减产的核心矛盾在于“生态位冲突”——枇杷树需充足光照进行光合作用,而红松茸则偏好阴凉湿润环境。为此,团队联合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研发出“可调节遮阴网+生物菌剂改良”技术,通过动态调节林下光照强度,同步提升枇杷果实品质与红松茸产量。

产学研融合:打造乡村振兴“人才引擎”
此次实践活动中,研究生们不仅将课堂所学应用于田间,还与农户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2023级硕士研究生吴俊表示:“在农户指导下,我学会了根据菌盖颜色判断采收时机,这种实践经验是书本无法替代的。”据悉,科技小院已形成“专家驻点指导+研究生驻村实践+农户参与创新”的协同机制,累计开展技术培训12场次,惠及农户200余人次。

专家寄语:让科技之花绽放在希望的田野上
林授锴副教授表示:“科技工作者日不仅是节日,更是行动的号角。我们将继续扎根红松茸科技小院,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把成果留在农民家中。”据悉,该科技小院已入选福建省第七批科技小院名单,其“枇杷-红松茸共生模式”正逐步向闽中地区推广,为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莆田样本”。
此次科研实践,不仅展现了莆田学院师生“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科研情怀,更彰显了科技小院作为乡村振兴“智囊团”的独特价值。在科技与农业的深度融合中,一幅“果菌共生、生态富民”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