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首创“乡村振兴工作站”模式 助力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有效衔

发布时间:2020-10-13 14:06:31

首创乡村振兴工作站模式

助力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清华大学

2018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在清华大学党委领导及学校团委等部处的支持下,联合学校相关院系,发起与地方政府共建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以下简称工作站)工作。201952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头条报道工作站团队扎根中国大地、投身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的故事。两年来,工作站建设稳步推进,在服务当地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发挥高校带动示范引领作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一、基本情况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自建院(系)以来,就秉承梁思成先生的居者有其屋理念,依托吴良镛先生的人居环境科学理论,长期坚持服务国家战略,数十年如一日的真刀真枪助力乡村发展,持续在滇西北、黔中以及四川、青海地震灾区等贫困高发地区乡村开展实践工作,响应党的十八大号召,聚焦服务脱贫攻坚。学院连续五年组织开展美丽乡村主题实践,近300名师生因地制宜地为贫困地区乡村提供环境整治、产业升级、教育支持等多方面的精准扶贫服务,也培养出和云娟(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硕士毕业,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下庄镇大仓社区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荣获2020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扶贫助困好青年称号)等大量投身基层建设的青年学子。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学院总结工作经验,积极调整思路,探索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017年底在全国高校首创乡村振兴工作站模式,在全国不同地区针对性布点,设计改造闲置房屋,与地方政府共建实体工作站,打造公益性、开放性、长效性的服务平台,并面向国内相关高校,组织青年学生驻点开展乡村振兴主题实践,助力当地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二、实施进展

(一)建设工作站点

目前已与13个省份18个市区县政府签订共建工作站协议,已经建成投入使用4处、另有6处即将建成(详情见表1)。

1 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整体情况

站点位置

签约批次

站点建设

特色工作

福建福鼎

第一批

一期建成,二期在建

共生计划、社区营造、海岛文化打造

福建闽清

第一批

维护完成,改造在建

研学教育产业、闽东古厝传统建筑工艺

山东威海文登

第一批

建设完成,近期启用

乡村风貌改造、乡村文创、北方民居更新

山西闻喜

第一批

施工图深化

喜文化文脉传承与创新,北方民宿文化

云南盐津

第一批

施工图深化

扶贫-振兴转化、数据标注就业引入

四川梓潼

第二批

方案深化

文昌文化传承与创新、新型民宿产业

四川理县

第二批

建设完成,近期启用

县域文化品牌打造、藏羌民族文化与建筑工艺

江西龙南

第二批

维护完成,改造在建

客家文化、围屋记忆传承、社区共建

陕西铜川王益

第二批

一期建成

红色文化、秦文化与民族文化传承

江苏南京高淳

第二批

一期完工,二期深化

慢城乡村营造、新型乡村建设

云南南涧

第三批

一期建成

二期在建,三期深化方案

彝族文化传承、清华-南涧文化共通

河南三门峡

第三批

施工图深化

地坑技艺、乡村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

福建宁德

第三批

方案深化

乡村特色产业,总书记初心之路

浙江台州椒江

第三批

结构封顶,近期完工

垦荒文化、海岛青年成长路径探索

黑龙江牡丹江

第四批

方案深化,施工图深化

东北历史文化传承、近代建筑调研

重庆荣昌

第四批

开工建设

陶瓷文化传承与创新、乡村组织建设

云南维西

第四批

方案深化

西南民族文化与建筑技艺、乡村改造

海南澄迈

第四批

开工建设

乡村产业融合、亚热带建筑与传统材料应用

(二)开展主题实践

20181月至今,工作站共组织121支支队,来自60余所大专院校、50余个专业的超过1400人次的师生,前往祖国19个省份34个区县(其中贫困县10个,均已成功脱贫)开展工作站建设与公益实践,累计服务时长超过12000人天;完成工作站设计方案51份,目前已投入使用或即将投入使用的站点10处;完成乡村文创产品140余份,部分已投入市场或被政府采用;走访调研村落150余个,完成调研报告累计达112.5万余字并提交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参考;跟踪性固定调研观察点700余户,开展乡村座谈会400余次;通过骨干技能培训覆盖5000多人次,通过乡村振兴云讲堂覆盖乡村干部与村民2万余人次。以上工作为精准扶贫、科学施策和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指导与调研支撑。

人居环境方面,工作站围绕基础设施提升与环境整治工作,持续推进贫困地区乡村人居环境优化提质。如四川理县工作站通过走访调研,采用适宜技术,切实解决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用水安全等问题。

产业发展方面,工作站利用多学科交叉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促进乡村产业脱贫。如云南盐津工作站引入数据标注产业,开展技能培训,帮助返乡青年就业,提升贫困村民收入水平,奔向美好生活。

组织建设方面,工作站致力于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增进基层组织凝聚力。如云南南涧工作站探索由清华高年级博士担任校方站长、西山村驻村第一书记担任地方站长、清华大学云南省校友会秘书长担任校友站长的三站长模式,凝聚组织核心力量,有效带动村民全面参与,全面整合村庄资源,培育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人才培养方面,工作站依托专家资源,与专业培养相结合,以课堂教学、云讲堂、微沙龙等形式,培养在地化三农人才、脱贫能手等。如团队中已有30余名骨干同学因持续多次前往站点开展服务,深度参与脱贫攻坚,被当地授予荣誉村民称号。

文化传承方面,工作站发挥师生专业特长,关注乡愁,挖掘传承地方文化特色。如云南维西工作站结合当地傈僳族等民俗文化特色,探索村庄有机适应现代生活的更新策略,传承非遗文化,促进乡村特色文旅发展。

助力学校定点扶贫:专门在清华大学定点扶贫的云南省南涧县设立站点,充分发挥学校资源优势,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并推动乡村振兴发展。与继续教育学院合作,建设远程教学点,培训2200余名基层乡村干部;和清华控股等校企合作,与当地政府共同筹集500万元建设经费,推进村落基础设施与人居环境改善;开展奶奶的鸡汤公益扶贫项目,免费发放乌骨鸡苗2500余只并开展技能培训与跟进指导,使50余户贫困村民直接受益;在疫情防控期间,借助线上平台,举办心理讲座,覆盖1200余名学生;完成勿忘涧枣”“涧生沃柑6件农村合作社产品包装设计,提升品牌效应;助力电商平台建设,扩大消费扶贫途径,帮助上线14件特色产品,月销售量超过2000件,月均获益5万余元。

三、主要特点

(一)“6个一工作模式

乡村振兴工作站依托清华大学实践体系,以师生为主体,整合多项资源,构建“6个一工作模式。

一个统筹,设立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办公室,负责工作站的整体运营策划、平台建设与总体协调。

一个指导,设立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实践指导委员会,由50位来自全国各领域的专家学者构成,为学生实践与工作站运营提供全面指导,并以乡村振兴云讲堂微沙龙等形式向工作站所在地民众开展技能培训等工作。

一个组织,设立清华大学学生乡村振兴工作站协会,凝聚热心乡村实践的青年学生,培养乡村实践骨干。

一项基金,设立清华大学学生乡村振兴实践基金,获得10余家企业合作提供公益支持,筹集专项资金500余万元,保障团队的常规运营与站点服务,同时构建良好政校企社多方互动。

一组站点,在地方上合作建设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目前19个工作站分布于全国10余省份,设计改造乡村中闲置、废弃房屋,与地方政府共同建设实体工作站,为驻点开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主题服务,提供生活、工作、培训等功能保障。

一个网络,与地方组成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站点工作委员会,统筹推进工作站建设,确定地方需求与团队工作方向,并通过设立地方-校方-校友三站长,具体执行各项运营工作,同时积极与地方高校与返乡创业团队建立合作,共同服务地方。

(二)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工作站模式全国高校中首创了一种青年学生依托固定站点,开展主题实践,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新型模式,具有公益性、开放性、长效性的显著特点。工作站为广大青年学子长期投身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了稳定支持,为地方解决贫困问题衔接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资源,为凝聚多方力量推动复制拓展打造了创新样板。开展运营2年多以来,收获了站点地区百姓的一致点赞,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认可。

创新青年学子深入参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形式。学校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实践育人、劳动育人,以乡村振兴工作站为总抓手,引导学生前往乡村、了解乡村,磨砺自身素质,树立服务乡村的观念。从短期实践到长期扎根,从见证者转为建设者,青年学子跟当地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入调研农村现状,建立深厚的情感基础,学生将汗水挥洒在田间乡头,将论文书写在中国大地上。青年学子的身份变成了荣誉村民,开始自发思考自发组织帮扶行动,真正走到人民群众中去,真刀真枪的为脱贫攻坚乃至更长远的乡村振兴工作贡献青春力量,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创新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机制。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针对主要矛盾的变化,工作站先行先试,建立了长短结合的体制机制,促进”“”“的有效衔接。通过打造实体,化旧为新,改造乡村中具有传统特色的闲置建筑物,建立了长效的根据地;通过设立三站长制模式,发挥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实现全年覆盖,持续推进通过创造多功能多接口的面板,打造兼容并蓄的资源平台,形成有效循环,激活地方内生动力,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体系平稳转型。

创新多方合作助力地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方式。工作站是一个网络型的合作平台:打破以往单线沟通模式,依托论坛、年会、学术讨论形成校地合作、站点互动、点点相联的平台,让不同地域打破交流屏障,共商乡村发展妙方。工作站是一个开放型的合作平台:学生、校友、专家学者、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各尽其能、各司其职,为五个一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清单,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谱写了一曲嘹亮的战歌。工作站是一个可复制的合作平台:作为示范引领,设立高校联盟,减少单兵作战,发挥各院校特点,促进模式在不同高校复制迭代,开枝散叶,推动形成全国一张网,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为乡村振兴阵地战创造坚实基础。

四、成效经验

工作站团队得到了央视新闻联播、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等社会各界媒体的持续报道,并作为典型代表于中央电视台五四青年节晚会讲述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故事;以清华大学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站建设,引导学生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成长进步简报形式登上教育部官网;入选团中央2019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部分支队及多位老师、同学获评青年服务国家首都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先进工作者、先进个人;团队连续7年获评清华大学最佳社会实践奖、实践金奖支队;团队及成员连续2年获评清华大学年度人物。工作站团队也得到了地方政府的认可,还收到了来自部分站点村民的手写感谢信。

五、推广实施的考虑

扩大辐射影响,打造可复制样板。工作站邀请北京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重庆大学等十余所高校商议合作共建模式,探讨共同服务地方乡村发展。南京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在工作站模式的带动下,结合自身特点,积极探索复制迭代方式。来自60余所国内外大专院校的1400余名师生不断传播理念和做法,使工作站模式得到有效复制推广。工作站的影响持续提升,将与各地方高校建立合作,倡议构建乡村公益服务联盟,推动形成全国一张网,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责任编辑:清华大学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模式助力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清华大学2018年。工作模式乡村振兴工作站依托清华大学实践体系。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
    热度榜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