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响应国家推广普通话的号召,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少数民族学生语言能力,为构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推动学校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公共教育学院党支部以主题教育为动力,为了不断开创教学工作新局面,加强作风建设、锤炼坚强党性,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特此开展党员与少数民族大学生“一对一”帮扶活动。以活动促学习,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党员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教师和学生的密切联系。
二、案例背景
(一)“语同音,心相通”——普通话推广与文化传播的使命担当
在当今社会,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传承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载体。推广普通话,实现“语同音”,是促进各地区、各民族之间沟通交流、协同发展的关键举措。这一使命担当,与党和国家推动文化繁荣、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战略布局紧密相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普通话推广对于打破地域隔阂、增进民族情感、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意义,以坚定的决心和有力的行动,推动普通话在全社会的广泛普及,让“心相通”成为现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语言文化基础。
青海作为多民族聚居地,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推广普通话是促进各民族之间交流与融合的重要举措。同时,普通话的普及也有助于青海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青海的独特文化魅力,为文化交流与发展搭建了坚实的桥梁。
(二)弘扬普通话,筑牢文化根基
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其推广对于筑牢文化根基具有深远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面临着多元文化交流碰撞的复杂局面。在此背景下,弘扬普通话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党和政府站在国家战略高度,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而作出的重要部署。通过推广普通话,能够确保文化信息准确、高效地传播,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使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发扬光大。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国民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为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三)推广普通话——助力文化繁荣与社会进步的坚实基础
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普通话推广工作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是助力文化繁荣与社会进步的坚实基础。文化的繁荣离不开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融合,而普通话为这种交流提供了便捷的通道。从社会进步的角度看,推广普通话有利于提升全民素质,促进教育公平,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这不仅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更是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推进普通话推广工作,为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注入强大动力。
和谐社会的建设离不开语言的和谐。通过普通话推广,能够减少因语言不通而产生的误解和矛盾,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普通话的推广也是建设美丽新青海的重要内容之一,能够让青海在语言文明方面展现出更加美好的形象,成为构建和谐美丽新青海的重要力量源泉。
(四)以普通话为桥,构建文化共融的时代
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伟大的时代,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文化多元交融日益深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以普通话为桥,构建文化共融的格局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党始终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促进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推广普通话,能够打破语言障碍,增进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理解与认同,营造和谐共生的文化环境。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与使命,我们要深刻领会这一时代背景的内涵,以积极有为的态度推动普通话在全社会的深入普及,为构建一个文化共融、美美与共的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普通话的推广对于文化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推广普通话,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力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也能为青海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便利条件,让青海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在政府的有力推动和政策措施的保障下,普通话与文化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青海的文化繁荣,为青海的文化发展书写出绚丽多彩的篇章。
三、特色做法
根据我校生源情况,有相当比例的来自藏区的学生普通话水平不高,同时数学和英语等公共课基础薄弱,存在学习困难、思想波动和心理失衡等情况。因此开展党员教师认领少数民族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普通话帮扶活动,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信息处理能力,提高学习信心,使他们更好的融入学校生活,适应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和民族团结。
具体帮扶方案如下:
(一)认领帮扶学生
每位党员教师认领一名普通话较差或学习习惯较差、学习成绩不理想的藏族同学,请各位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课堂表现,结合辅导员和班主任意见,审慎认领。
(二)确定帮扶内容
党员们根据认领学生的个人情况,自主制定个人帮扶计划,帮扶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普通话水平、学习习惯、成绩提高、生活心理问题帮助和咨询等。
(三)制定帮扶形式
根据个人和学生的情况,选择适合的帮扶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课堂多关注,课后线下、线上学习指导,自主相互联合开展配音、演讲、朗诵、成语接龙等活动,进行字、词、情景说话等训练,同时可以进行视频或者电话心理辅导,解决能力范围之内的生活或心理问题等。
(四)列出帮扶计划
根据个人和被帮扶学生的课程和个人需求情况,每位党员教师制定自己的帮扶计划,计划中包含帮扶人姓名,帮扶内容,帮扶形式,帮扶目标,帮扶次数(如每周2次,十周共15次)。
(五)明确帮扶要求
1.请各位党员教师结合主题教育,以学促干,把帮扶工作落到实处,认真完成自己的帮扶计划。
2.请各位党员教师开拓思想,对帮扶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普通话训练,并留存好帮扶的过程性资料,以便交流总结。
3.帮扶期内希望各位教师及时关注被帮扶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提高学习信心,提升学习能力。帮扶期结束后,希望各位教师依旧保持与学生的联系和交流。
四、经验启示
通过对少数民族学生们的普通话帮扶活动,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在第二年学生们积极参加了全国普通话测试,通过率大大提高。根据不同的学习需求和水平,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推荐,推荐适合学生的学习资源和练习题目,能够帮助他们更高效地提升普通话水平。
普通话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的语言,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推广普通话的过程中,可以结合传统文化元素,如诗词朗诵、戏曲表演等,让学生们在欣赏传统文化的同时,提升普通话的语感和表达能力。而通过鼓励学生们建立学习互助小组,通过线上线下的交流和合作,可以共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能提升学习效果,还能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在收获的同时也有一些新的启发,以普通话为主题开展活动,需要注重与民族文化的结合,可以通过举办文化讲座,沙龙等形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引导各族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深刻认识学习语言文字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利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对各地特色民俗活动,文化遗产,艺术品等进行展览展示,以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新式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最后,还要建立普通话帮扶活动的长期规划,确保普通话推广工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持续推动多民族院校中学生的普通话发展。希望通过该案例,能够在青藏高原的校园里持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增进了各民族间的交流交往与交融,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