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教工党支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则联动”策略与成效

发布时间:2025-04-21 10:02:06

在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宏大叙事中,青海民族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教工党支部精心构筑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架构,其核心做法可凝练为 “强基、活源、聚能、协同” 四大支柱,有力撑起民族团结教育的宏伟大厦。

一、强基固本:理论学习筑牢思想根基

学院将理论学习视作重中之重,全力夯实思想基石。党委与党支部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定期举办二级中心学习会与党支部学习会,组织师生深入研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和宗教工作的重要讲话及指示批示精神。在学习过程中,邀请专家学者深度剖析政策内涵,结合实际案例探讨民族工作要点,确保师生准确把握核心要义。同时,“青马工程” 课程体系成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阵地,专门设置的读书分享会和微团课精彩纷呈。在读书分享会上,师生们围绕民族文化经典著作、政策解读书籍展开热烈讨论,分享阅读感悟与思考;微团课则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小组研讨、情景模拟等,让学生们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深入理解党的民族工作政策,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扎根于师生心底,成为指引行动的思想灯塔。

二、活源引流:创新活动激发参与活力

赛事激励:演讲与征文比赛成为师生抒发民族情怀的绚丽舞台。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争做民族团结好青年”演讲比赛中,选手们紧扣主题,用真挚的情感讲述身边的民族团结故事,从校园里各民族同学互帮互助的点滴,到社会中民族融合发展的宏大场景,展现了民族团结的强大力量;“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 主题征文活动,收到了众多饱含深情的作品,学生们以细腻的笔触描绘民族文化的多彩画卷,阐述对民族团结重要性的深刻理解。“推广普通话,奋进新征程” 演讲赛更是别具一格,将普通话推广与民族精神弘扬紧密结合,选手们在展示标准普通话的同时,讲述普通话在促进民族交流、传承民族文化方面的关键作用,激励学子为民族复兴勇担使命。

知识驱动:知识竞赛与学习打卡活动创新学习模式,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学习生态。线上学习通打卡为师生提供了便捷的学习途径,每天推送的民族团结知识要点,涵盖民族历史、文化习俗、政策法规等丰富内容,师生们通过打卡记录学习进度,养成持续学习的良好习惯。模拟测验定期开展,题目形式多样,包括选择题、简答题、案例分析题等,全面检验学习成果,及时反馈学习情况,激发师生进一步探索民族团结理论知识的热情。历年举办的民族团结进步知识竞赛更是将学习氛围推向高潮,各班级、各专业组成参赛队伍,在赛场上激烈角逐,通过必答、抢答、风险题等环节,比知识储备、比反应速度、比团队协作,营造出浓厚的比学赶超氛围。

实践赋能:“三下乡”“返家乡” 等社会实践成为民族团结教育的生动课堂。师生们深入民族地区,走进乡村田野,围绕民族文化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展开深入调研。他们与当地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了解民族传统手工艺的传承现状,探寻民族特色产业发展路径,挖掘民族文化在乡村旅游中的潜力。在 “纽扣画里话民族,粒粒相连一家亲” 活动中,师生们共同创作以民族文化元素为主题的纽扣画,通过收集、挑选、粘贴纽扣,将各民族的服饰特色、建筑风格、图腾符号等巧妙呈现,在创作过程中增进对民族文化的了解与欣赏;“青春献礼 共贺华诞” 活动中,师生们以手工制作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五周年,制作精美的剪纸、富有创意的手抄报等,融入民族文化符号,抒发爱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

文化浸润:观影与艺术创作活动为师生打开了一扇通往民族文化精神世界的大门。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团日影片展映活动精心挑选了一系列反映民族文化融合、民族团结奋斗历程的影片,如《冰山上的来客》《五朵金花》等经典作品,以及展现当代民族地区发展变化的纪录片。观影后,组织师生撰写心得,分享影片中触动心灵的瞬间、对民族团结精神的感悟。“典耀中华” 作品征集与家园建设创作活动中,学生们充分发挥艺术才华,创作绘画、书法、摄影等作品,有的用画笔描绘民族大团结的欢乐场景,有的以书法作品书写民族团结的励志话语,有的用镜头捕捉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些作品在校园内展示,成为校园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心灵的契合。

三、聚能增效:多元力量汇聚强大合力

教师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与日常教育优势,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巧妙融入民族团结教育元素。如在土木工程课程中,介绍不同民族地区特色建筑风格时,讲述其背后的民族文化传承与民族工匠智慧,引导学生尊重多元文化;在交通工程课程里,以民族地区交通发展案例,阐述交通建设对促进民族交流融合的重要性。学生干部积极作为,在校园内组织各类民族团结活动,如民族文化交流节、民族团结主题班会等,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带动广大学生积极参与。驻村第一书记紧密结合村庄实际,通过举办民族政策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组织文化活动等形式,向村民宣传民族政策。在民族传统节日期间,组织村民开展庆祝活动,增进民族情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协调解决村民实际困难,保障群众福祉,从校园到乡村,各方力量紧密协作、同向发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工作格局。


四、协同共进:整合资源拓展工作格局

学院积极拓展校内外资源,构建起多元协同的工作网络。与社区携手开展实践活动,组织师生参与社区民族文化宣传、志愿服务等项目,如在社区举办民族文化展览,展示各民族传统服饰、手工艺品等,邀请社区居民参与体验民族传统技艺制作,增进社区居民对民族文化的了解与认同。积极与其他高校开展交流互鉴,选派师生代表参加民族工作学术研讨会、经验分享会等活动,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工作方法;与兄弟院校联合举办民族文化交流活动,如民族文化艺术展演、学术竞赛等,促进不同高校师生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同时,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扩大活动覆盖,通过学校官网、微信公众号、学习强国等平台发布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资讯、学习资料、优秀作品等,吸引广大师生、社会人士参与互动,打破地域与校际壁垒,拓宽工作视野,提升民族工作影响力与实效性,构建起开放、多元、协同的民族团结教育生态。

10月17日参观尕布龙时代楷模纪念馆

参观尕布龙时代楷模纪念馆


9月5日劳动教育基地

劳动教育




责任编辑:李文证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理论学习、创新活动、凝聚力量、整合资源四方面发力,成果丰硕,经验可鉴。
    热度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