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原来神话人物还能这样画!”温江实验中学的教室里,初中生们正沉浸在一场别开生面的美术课中。不同于传统教学,研支团成员李静茹以哪吒形象为切入点,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绘画技法巧妙融合。这种沉浸式教学不仅让学生们直呼“神奇”,更在校园掀起了一股“国潮美学”热潮,而这仅是研支团在实训学校创新教学实践的一个缩影。
近日,四川农业大学第27届研究生支教团45名成员,在温江区光华实验小学、温江中学实验学校、都江堰锦堰中学、雅安市田家炳中学、雅安市雨城区实验小学等5所中小学开展为期45天的沉浸式实训。通过构建“教学创新、校校联动、素质养成”三维培养体系,为后续赴西部基层开展“乡村教育提质”专项服务筑牢根基。
教学创新
五校联动打造差异化课堂
温江光华实验小学与雨城八小实训团创新构建“学科导师+班主任”双轨培养体系,成员深度参与小学全学段教育实践。通过系统跟班学习、教学实操,独立设计跨学科教案20余份,协助策划班会30余场,形成“教学研评”一体化能力矩阵,实现从理论认知到育人实践的跨越式提升。
锦堰中学实训团重点围绕生物、数学、道德与法治等学科开展教研活动,深度参与随堂教学观摩、教案研发及行政事务,其中马骏发挥专业特长协助校园影像采编及宣传简报制作,形成系列优质视觉素材。温江中学实验学校实训团则通过“座谈+实践”模式快速融入岗位,系统参与数学、英语、生物等学科观摩及跨专业地理、历史课程学习,实现教学资源整合升级。
雅安市田家炳中学实训团扎实推进“教学+管理”实训机制,成员承担覆盖6个学科教学辅助及9个班级管理实践工作。通过系统参与备课授课、作业批改、试题讲评等教学全流程,成员同步实施早读督导、班会组织、学情访谈等精细化班级管理,创新构建师生双向互动模式。
校地联动
第二课堂浸润少年心田
温江区光华实小实训团与校方携手举办“鲜花敬英烈,薪火传后人”主题党、团、队三位一体清明祭扫活动。实训团成员文淑冀讲述江竹筠烈士事迹,学生立下“好好学习、报效祖国”的报国约定;全体师生在烈士纪念碑前诵读《沁园春·雪》,感悟革命精神;参观陈列馆时,烈士名录与历史资料引发深刻共鸣。
在雅安雨城八小,“桃趣研学”“小手拉大手”实践活动同样精彩纷呈。研支团成员带领孩子们观察桃树年轮与树皮肌理同时利用光谱仪演示光合作用原理,将生物学知识转化为可视化的科学探秘;除此之外,研支团成员还带领学生分组开展环保行动,手持垃圾夹、环保袋,沿山路捡拾废弃物,用实际行动践行“无痕山林”理念。在“大手拉小手”活动中,三年级学生在生物标本馆聆听大熊猫救治故事,在理学院实验室见证“风力发电”奇迹,更在农场基地体验“春种秋收”的农耕文明。这种“理论+实践+情感”的教育模式,让乡村振兴的种子悄然扎根童心。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在温江实验中学国学经典诵读比赛现场,木樨合唱团与支教团成员联袂演绎的《越人歌》惊艳全场。从屈原辞赋的典雅吟诵到水墨意境的舞台呈现,这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不仅赢得满堂喝彩,更激发了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强烈认同。获校方高度评价:“这是高校美育资源与中学第二课堂的完美碰撞。”
雅安市田家炳中学集中开展的“遇川农·爱大学”学习经验交流分享会,借助学科导航、升学规划及大学生活展示,有效强化学习内驱力,活动满意度达100%,覆盖500余人次。参加分享会的同学们感慨道,“这次分享会中我不仅学到了错题分类法,更坚定了考入理想大学的决心。
素质养成
多维赋能锻造教育铁军
为提升综合育人能力,雅安市田家炳中学实训团参与雨城区班主任技能大赛公开课旁听,系统学习“班级矛盾调解”“心理健康教育”等实战技巧,助力班级管理能力进阶;雨城八小实训团面向教师群体开展“AI应用课程讲解”“职业规划”等跨学科创新课程,同时深度参与服务地学校“新教师岗前培训学习会”,系统掌握备课系统操作、课堂突发应对等实务技能;温江实验小学实训团参与温江区“央馆人工智能课程”规模化应用试点工作研讨会、雅安市“静观教育”大讲堂等专题学习;温江实验中学以周为单位开展“AI赋能学科教育教学”研习会,探索人工智能与课堂的深度碰撞。研究生支教团成员通过“沉浸式学习+全景式参与”,已初步形成“技术赋能+人文关怀”的双核育人能力,为教育均衡发展注入青年智慧。
据悉,实训团成员累计完成覆盖语文、数学等6大学科的跟班听课217节,设计分年级、分层次精品教案102份,协同处理教学档案整理、家校沟通等行政事务136件。通过“基础教育全学段贯通”实训模式,成员实现从学科教学到班级管理的角色拓展,为落实中央“乡村教育提质”工程储备了兼具结构化教学能力、跨学科整合能力和教育数字化素养的新时代支教生力军。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