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学院2022级284名普通师范生奔赴省内16个地市的70多所学校及教体局开展教育实习。他们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与饱满的教学热情,始终坚守教育初心、不忘育人使命,出色完成各项实习任务,获得实习单位师生的广泛赞誉,为教育实践交出一份亮眼答卷。
夯实基础,提升教学技能
为确保教育实习工作高质量推进,历史文化学院秉持“精益求精”工作理念,系统优化实习方案,严格执行“见习-实习-研习”三维递进培养体系,着力构建“效能最大化”的实践教学闭环。学院重视“微格教学”课程的质量管控,通过分组讨论精炼课件、反复试讲打磨台风、使用信息化设备录制视频等方法建立起多元化、立体化的培养模式,助力师范生的专业素养、课堂教学能力和班级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自大二下学期进入实习筹备期,历史文化学院精心遴选20余名校外合作导师组成“优师智库”,利用上课和课余时间指导实习生研读教材、解读课标,如校外合作导师赵然定期举行案例研讨会,分析对比新旧课标和教材的差异,帮助学生领会新课标脉络与核心精神,从而确保教学目标精准落实。学生实习启程前,学院召开教育实习动员大会,在明确实习期间言行和教育教学规范的同时,更有效激发了实习生的昂扬斗志。值得关注的是,学院特邀全国著名历史特级教师李惠军,山东省特级教师孟伟,中学一级教师、山大附中乔凯和山东师大附中陈玉滢等名师开展“名师观摩课”“教师专业发展沙龙”等系列活动。名师专家们围绕如何上好一堂中学历史课,在互动交流中向实习生传授一线教学的前沿理念与方法。同步推出的“师范生成长导航”系列线上辅导报告,则从职业发展角度为实习生提供了专业指导,赢得师生一致好评。
历史学专业2201班学生白冰沁表示:“学院构建的‘双轨融合式’教育实习体系,构建了教学相长的良性生态。此举不仅使我们拓宽了教育视野、提升了专业能力,更激发了我们对历史教育事业的热忱。”

图1:教育部历史课程国培计划专家、全国著名历史特级教师李惠军老师为历史文化学院师生开设讲座。
党建引领,彰显使命担当
此次教育实习期间,学院2022级实习生以党建为引领、以专业为支撑,在实习学校开展特色宣讲,向山东师大75周年校庆献礼。
为发挥实习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教育实习工作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由学院组织员牵头,实习生党员在实习地成立教育实习临时党支部,将党组织延伸至实践一线。潍坊一中、济宁一中等临时党支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榜样引领作用,开展系列主题党日和志愿服务活动,历史文化学院学子宣讲队发挥宣讲优势,走进校园、走进班级,开展党史、团史宣讲活动,结合历史学专业举办“党史中的教育智慧”专题研讨,通过史料研读、案例剖析挖掘育人规律。其中,实习生聚焦“长征途中红军识字班”,结合教育心理学理论分析“行军间隙教学法”对碎片化学习设计的借鉴意义,该案例观点新颖,讨论充分,得到带教老师广泛称赞。此外,历史本2203班团支部以“党建带团建”为引领,积极打造“青芒引航”团支部品牌活动。30余名团员依托专业优势,在实习地通过主题团课弘扬红色文化,传承革命精神,开展一对一帮扶指导,举办职业启蒙活动拓视野。团支书陈宇勋讲解钱学森归国筹建中科大“少年班”时,引导学生自主挖掘史料细节,既强化了其史料实证等历史核心素养,又传播了红色精神,演绎了一场精彩的团课。
值此山东师大建校75周年之际,齐河一中、胶州一中等地实习生于4月12日至27日每周班会时段,面向班级学生开展“弘扬山师精神,传承育人薪火”主题宣讲活动。该活动聚焦“校史沿革”“学科特色”“育人成果”三大板块:回溯山东师大1950年建校至今的发展历程,阐释“弘德明志、博学笃行”校训内涵;结合历史文化学院学科优势,展现学校在人文社科领域的深厚积淀;以优秀校友扎根教育、服务社会的事迹,彰显山师学子的使命担当。宣讲活动中,队员还针对山东师大的招生政策、专业设置、地理位置等学生关切问题答疑解惑,全方位展现山东师大的育人理念与发展前景。胶州一中高三代同学在活动后表示,“听了宣讲才知道,山师不仅历史悠久,还有这么多优秀的教师和温暖的育人故事,我一定要努力学习报考山师!”
两个月间,学院实习生在各自教育实习单位共累计开展活动40余场,覆盖2000余名学生,获得实习学校和老师的高度赞誉。齐河一中李启民校长表示:“山师实习生带来的系列活动兼具思想深度与实践温度,既展现了扎实的专业素养,又彰显了新时代师范生的责任担当,为我校学生成长和校园文化建设注入了新活力。”

图2:历史文化学院实习学生董正阳在东平明湖中学开展团史宣讲。
深耕课堂,锤炼教学本领
历史文化学院2022级实习生以赛事为熔炉、以实践为沃土,持续锤炼专业素养,在提升教学能力的同时收获职业幸福感。
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学院秉持“以赛促练、以练促学、以学促能”的育人理念,3月中旬举办“师范生教师技能大赛”,对标中学历史教学需求。备赛中,实习生运用课堂所学的课标解读、史料教学法等理论,精心打磨教案。此外,大赛采用“双轨评价”机制,既邀请学院楼建军、燕慧、李晓华等教授从理论高度把关,又邀请济南市历史教研员边海长等资深一线名师从课堂实操层面指导。这种“理论+实践”的双重反馈,有助于帮助实习生补足授课短板和修正方向。除赛事锤炼外,学院实习生积极投身实习学校教研活动。在长清一中,实习生们定期参与历史教研组集体备课,与一线教师共同研读新课标、分析学情;在历城二中,实习生张清秀主动承担高一年级《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三单元“全球联系的建立”公开课试讲任务,尝试以“文明互鉴”为主线重构单元内容,并融入了地图等地理学科知识。在教研组“听课—评课—改进”的闭环指导中,将“大单元教学”“跨学科融合”等理论有效转化为课堂实践。
“看着学生们在我设计的历史角色扮演中畅所欲言,那种被信任、被需要的成就感,就是我坚持教育梦想的动力。”历史本 2202班学生曲鑫雨的感悟,道出了全体实习生在实践中收获成长的共同心声。

图片10
图3:历史文化学院学生曲鑫雨参加学院师范生从业技能大赛
教学相长,坚定教育初心
“老师,你还会来给我们上课吗?”面对生涯第一课结束后身边环绕的学生,在潍坊中学实习的杨柳百合回忆道:“给学生上的第一堂课,我看到了信任的目光汇聚到我身上,仿佛此时一名‘实习教师’的加冕礼才正式授予我。”当实习教师们满怀热情全身心投入之际,学生们也回馈以无比的真诚与喜爱,这是一段双向奔赴的旅程!
如果说为师的责任感是沉甸甸的,那么为徒的幸福感则是满当当的。历史文化学院领导和指导教师先后奔赴潍坊、临沂、济宁、德州等多处实习学校开展线下指导工作、参观实习生教学课堂并送上暖心问候,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发挥“指路灯”与“定海针”的关键作用。
此外,实习生与所在学校带教老师也建立起深厚的师徒情感。在胶州市三里河实验学校实习的宋璐一说:“让我感到幸运的是,我的带教老师是我校历史文化学院2019级优秀毕业生姜云珂师姐。初来乍到,姜师姐便给予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在观摩姜师姐的课程时,我学习到了许多教学技巧和班级管理经验。看着师姐站上讲台,真正成为一名老师,我心中感慨万千。”这更加坚定了宋璐一投身于教育事业的决心,也让大家感受到了薪火相传的师者力量。

图片11
图4:历史文化学院学生孙星硕在宁阳县第四中学讲课
“历史教育是一场向美而行的遇见,是一段温暖人心的修行。”从学生到实习教师,角色转变是一名师范生必经的成长历程,这一路他们学到很多,也将意识到要学的东西还有更多。未来,历史文化学院2022级师范生将继续怀揣教育梦想,肩负育人使命,以青春的力量,绽放芳华。

图5:山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冯继康为实习生送行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