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记多了怕忘?难道记得少就不忘?20个记好了,忘2个你也就得到18个!可你记200个,就算忘一半,也能得到100个!”郭大松教授回忆起恩师胡滨先生罕有的动怒,当下仍旧心有余“悸”,恍若昨日。“胡老师‘欲得其中,必求其上’的哲学成了我一生做学术的注脚呀!”敬畏与缅怀此刻在郭教授的眉间并冶一炉,共同构成这句感慨的底色。
7月10日,在山东师范大学千佛山校区齐鲁文化研究院三楼的会议室内,历史文化学院口述史访谈小组采访了年近古稀的退休教授、原历史系主任郭大松老师,成员们弭耳聆听了郭老师在山师求学与工作的经历,拉开了2025年历史文化学院“忆往昔山师岁月,谱今朝校史华章”大学生口述史访谈活动的帷幕。
十年深耕承使命,口耳相述薪火传
所谓口述史访谈,正是在每个平凡个体的“无声”记忆里,倾听历史的轰鸣惊雷,并通过最朴素的口耳之间,完成了一场盛大的薪火接力。多年来,历史文化学院大学生口述史采访活动充分发挥历史专业特色,将其融入青年思想引领、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及党团建设等各项工作中,取得了丰硕成果。
自2015年始,历史文化学院开展的大学生口述史访谈活动已经走过了10个年头。这期间,学院开展了“让青春走进燃情岁月”离退休老干部口述史访谈、“见证党建四十年”武城县党建口述史访谈、“共和国的记忆”共和国同龄人口述史访谈、“重温师者初心,传承育人使命”老教师口述史访谈、寻访‘郝’美家庭,传承文明家风”家风口述史访谈等一系列活动。不仅活动本身被确立为第三批校园文化活动品牌立项项目、学风建设特色活动项目以及学校“金点子”文化创意项目等,访谈成果也获多个国家级、省级、市级、校级社科课题立项。
为庆祝山东师范大学建校75周年,继往开来,传承山师精神,2025年7至9月间,由历史文化学院学生党支部再次开展了“忆往昔山师岁月,谱今朝校史华章”大学生口述史访谈活动,共计5期。访谈团以小组的形式,精心绸缪,先后对郭大松、赵继颜、陈海宏、王克奇、朱亚非五位退休老教授进行采访,聆听老师们各自与山师结缘的经历以及自己的学术经验、人生感悟。
见微知著忆校史,言传身教启后人
7月10日,访谈小组首先走近退休教授、原历史系主任郭大松老师。“过去的历史是昨天的社会,今天的社会则是明天的历史。”研究中国近代史的郭老师开门见山地为采访小组解释什么是“历史”。不了解现实社会的人难以看透历史,不知晓历史的人也难以理解当下的现实,“昨天”与“今天”确实存在着一种微妙的辩证关系,对其的兴趣与追逐,郭老师完成从农民到历史学研究者的转变,并支撑着郭老师走过大学、硕士、辅导员、历史系系主任、山东省历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三十年的时光。值得一提的是,在郭老师任历史系主任期间,学院成功获批世界史博士学位授权点,迈出了继往开来的坚实一步。

图一:郭大松老师为采访小组讲解恩师胡滨先生的影响
92岁高龄的赵继颜教授接受访谈小组采访时,令采访小组切身感受到了什么叫做“从心所欲不逾矩”。赵老师出生于1933年,到山师求学时,彼时还是“山东师范学院”。抗日战争时期的童年岁月、解放战争时期的少年时光令他早早领悟到了坎坷中的韧性、浮躁中的静气,因此赵老师主讲《中国古代史》数十载,从隋唐至明清的千年烟云在他口中皆有一种“悟其可以纵横而行之无忌,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生动感。访谈尾声,赵老师以“攀至山巅,踏足低谷”八字相赠,这乍看起来有些许矛盾的两组词,细品之下凝结着一位德隆长者九十年的人生智慧——既有壮志拿云,亦愿低入尘埃。

图二:赵继颜老师为历史文化学院师生题写寄语
陈海宏教授是山师历史系的“三驾马车”刘祚昌先生的得意弟子。作为一个扎根山东远离家乡的北京人,谈起刘祚昌先生,陈老师的目光渐渐飘远,仿佛想跨越时间长河乞望恩师一眼:“老师在筒子楼里一遍一遍从头整理曾被烧毁的《美国内战史》书稿时,那心无旁骛、忘乎所以的样子,我‘模仿’了一生。”名师出高徒,陈老师主讲的《世界近代史》以生动的案例与详尽的内容不仅深受学生喜爱,并且也入选了国家重点课程。“野蛮其精神,文明其体魄。”热爱打篮球的陈老师最后这样嘱托采访小组,一针见血,身体与学业,当代大学生应当兼得。

图三:年轻时的陈海宏老师
初见王克奇教授时,访谈小组即被王老师不凡的气质所折服,那种人文社科研究者的儒雅风趣与理工科研究者严谨慎密并冶一炉的即视感,前者是理所当然,后者却稍显意外。作为安作璋先生的得意弟子,其在秦汉史研究方向的相关论文不仅刊登于《文史哲》、《史学月刊》等杂志,还被南京大学C刊中心改编为音频作品广泛传播。但王老师专志于史同时又不忽视学习其他学科。上世纪90年代中期,王老师发现不仅是历史系,学校其他学科的教学中都存在“专业性限制过严”的问题——文科学生缺乏科学视野,理科学生缺少人文素养。为此,在担任学院院长期间,他提出了“建立通识课程体系,推动素质教育”的建议。最终这一项目不仅荣获山东省教学一等奖,还得到了教育部的表扬。

图四:王克奇老师为历史文化学院学子题写寄语
9月15日,访谈小组来到了退休教授朱亚非老师的家中。初入朱老师的书房,访谈小组看到了琳琅满目的书籍,而在浩如烟海史学名著之中,有两本文学作品尤为引人注目——《三国演义》与《水浒传》。朱老师和煦的笑容更深了些,解释道:“小时候父亲给我买了几百本三国、水浒之类的小画书,我爱不释手,一生治史始于此。”朱老师是山东潍坊人,在山东大学历史系硕士毕业后来到山师任教。他在给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中外文化交流史》、《明清史》等课程深受学生喜爱,多次获“山东省优秀研究生导师”荣誉。在朱老师任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期间,学院成功获批世界史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中国史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访谈最后,面对广大学子,他给出了“避免脑中做学问,培养输出能力,要做到说得出、写得好、用得活”的真挚经验总结。
赓续传承贺华诞,百尺竿头再出发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历史文化学院今日的风骨,皆源于历代先贤涓滴汇聚而成的学脉。“忆往昔山师岁月,谱今朝校史华章”大学生口述史访谈活动展开后,全院师生品味着老一辈学者代代传承下来的纯澈初心,皆是十分感慨。
此次口述史访谈活动一经推出,便在我院师生中引发热烈反响,访谈成果的推送链接刷屏朋友圈,不管是直接参加的同学,还是被活动氛围感染的老师和其他同学,都深深感受到了学院老一辈学者的深厚学问和他们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学院党委副书记鲁法军表示:“在山东师范大学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今天,我们记录下这些故事,以此活动为礼,激励全院师生争当有为山师人,共赴新征程!”带队采访的祝介梅老师感慨道:“治学虽已数十载,然面对前辈先生,仍感学识之稚嫩。先生们的学术传承如引路星辰,始终照亮我治史的漫漫长路。”
采访团成员2024级中国史班李海伦同学表示:“我从五位老师身上学到了共同的品质——坚守。坚笃行,守初心,五位先生莫不如此,对此我会始终铭记于心、赓续于行。”并未亲身参与采访活动的2024级世界史班张宇璇同学在聆听了老教授们的故事后表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老教授们的学风、作风汇聚成温润惠风滋养着我,悠久绵长。”
75载岁月悠长,历院几经辗转,最终崇阳向德,师大由北迁南,至今长治久清,“昨天”与“今天”的叠交反复上演,共同绘就了一幅厚长史卷。秋雨梧桐叶落日,春风桃李花开时,“无声”之处同样有轰隆雷鸣,雏凤亦当清于老凤声。校院师生的代代传承必将推动我们砥砺前行,全面冲击“双一流”高校,将山师的历史推向下一个更加精彩的时代。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