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党建联建丨与党同心,与国同行;探源文明,赋能当今——在学校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大会上的发言

发布时间:2025-07-01 16:22:25

微信图片_2025-07-01_161641_722

各位领导,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午好!

我是历史学院考古学专业教师王涛,非常荣幸作为支部代表在此发言。九年前的2016年,同样在这里,作为一名初到首师大的新兵,我分享了工作感悟,谈到了那时流行的词汇“诗与远方”。今天,我想转换视角,回望百年中国考古史,从历史的纵深探寻考古学与中国这片土地的深刻联系。

中国考古学与中国共产党同生于1921年。给学生讲党课时,我常问:这两个诞生于同年的新生事物,是否存在内在联系?这亦是我反复思考的问题。答案是肯定的。它们诞生于同一时代背景——积贫积弱的旧中国,也肩负着共同的使命——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只是路径不同:一在政治,一在文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作为西方种族主义和欧洲中心主义的产物,“中国文化西来说”在国内传播,否定中华文明的本土性。其盛行,既有西方学术偏见,也受限于当时中国科学发展的困境。彼时,古史辨学派对文献的考辨,使许多记载难以确证。考古学正是在这样的危难之际应运而生。

1922年,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成立考古学研究室。首任主任马衡先生提出“欲改造旧史,非从考古学入手不可”,并坚信中国考古学“若能急起直追……于世界人类史上有相当的贡献”。由蔡元培先生任会长的“吴越史地研究会”,更将考古视为“中国民族复兴,文化复兴”之途,写入其使命。当近代中国深陷民族危机,梁启超先生所期望的“以中国地方这样大,历史这样久,蕴藏的古物,这样丰富;努力往下作去,一定能于全世界的考古学上占极高的位置”,成为爱国知识分子的共同心声。他更让儿子梁思永专攻考古学。

微信图片_2025-07-01_161617_368

中国第一代考古学者的学术选择,印证了这份担当。“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先生从清华赴哈佛研习体质人类学,从人种角度证明中国人种体质不逊于欧洲人。新中国考古事业的奠基者夏鼐先生留学英国专攻埃及考古,志在将世界古国文明研究经验带回祖国。新中国考古教育开拓者苏秉琦先生则毕生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前辈们以行动奠定了中国考古学的发展道路,其精神传承至今。

此后,一代代中国考古人栉风沐雨,砥砺前行,追中华文明之根,溯中华文明之源。大家凝心聚力,取得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梁思永先生“后岗三叠层”的发现,无可辩驳地证实了中国古史发展的延续性;傅斯年先生提出的“夷夏东西说”,有力地回击了“文明西来说”,极大增强了文化自信。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始终鼎力支持考古事业。西安半坡、余姚河姆渡等重大发现,伴随着建设步伐载入史册。世纪之交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以及新世纪持续二十年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无不得益于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与投入。

2004年,考古事业的接力棒传至首都师范大学——这一年,首师大考古学专业诞生。二十年来,考古师生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团结奋进,踵事增华。我们倡导“把支部建在考古队”,开展特色党建;我们推动科技赋能,紧密围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国家重大文化战略开展研究工作获得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等重大收获;我们开展教育服务,推动考古进校园进社区,还创造性开展考古进大集,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我们推动实践育人,指导学生在田野一线挥洒汗水,将论文书写在祖国大地上,为中国考古事业培养有用之才支部也因此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和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

2021年,值中国考古学百年之际,我在一本书的后记中写道:“2021年是中国考古学第一个百年,也是仰韶文化发现百年。恰在此年,我带领学生发掘了一处仰韶文化遗址,翻译了一部仰韶文化著作,意义非凡。”这不仅是我个人的经历,更是首师大考古奋进历程的一个缩影。从教二十载,我亲历了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考古事业的蓬勃发展。躬逢盛世,我们支部也将积极投身中国考古学第二个百年的壮阔征程秉持“与党同心,与国同行,探源文明,赋能当今”的理念,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贡献首师力量!

我的汇报完毕,谢谢大家!

微信图片_2025-07-01_161633_725 


责任编辑:王涛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与党同心,与国同行;探源文明,赋能当今——在学校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大会上的发言
    热度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