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大学生深入了解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感受铁路文化的独特魅力;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了解铁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近日,易安书院第一党支部开展“行走百年胶济”社会实践活动,赴胶济铁路青岛博物馆探寻铁路历史,感受时代脉搏。
胶济铁路,百年历史
青岛,旧称胶澳。地处黄海腹心,北绾京津,东航日韩。司山东贸易之出入,握北方航运之枢纽。建置于公元1891年,在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百年变局中艰难起步。
1897年,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武力侵占青岛。次年,强迫清政府签订租借条约。以此为据,建港口,筑铁路,开矿山,实施殖民统治。
胶济铁路为德人修筑,1899年9月开工建设,1904年6月全线贯通。起于青岛,终于济南,全长395公里,为山东第一条铁路。胶济铁路初为德人侵略之工具,历经岁月更迭,时事变迁,国人淬血汗以为魂,争路权,逐强暴,举旗帜,兴国运,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遂化茧成蝶,华丽转身,成山东之骨脉,跨东西而连世界,穿齐鲁而达天下,承载起富民强国的历史使命。
青岛火车站位于胶济铁路“零公里”,为青岛城市发端之标志。胶济铁路由此出发,铁流滚滚,磅磷向西,与中国铁路大动脉接轨;以区位优势,助力胶东半岛,联接铁路沿线航运、工商、教育等产业链条,构架起通往世界的通衢大道。
2016年,胶济铁路博物馆在济南落成,陈列百年器物,展示风雨历程,弘扬爱国爱路精神。时隔四年,建胶济铁路青岛博物馆成众望所盼,着眼一体两翼、首尾呼应之格局,选址青岛火车站钟楼,意在立足百年起点,传承历史文脉,催生发展动能, 实现新的飞越。
交通强国,铁路先行
胶济铁路
在伟大的民族复兴之路上披荆斩棘
砥砺前行!
胶州济南,铁史馆运
青岛胶济铁路博物馆,这座承载着百年铁路历史的殿堂,宛如一部生动的史书,向我们缓缓展开了胶济铁路的发展画卷。
一踏入博物馆,浓厚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从古老的铁路设备到珍贵的历史文献,每一件展品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我们看到了早期的蒸汽机车模型,那巨大的车轮和粗壮的烟囱,仿佛能听到它曾经轰鸣的汽笛声,穿越时空,回荡在耳边。
沿着展览的轨迹,我们了解到胶济铁路的建设历程。胶济铁路的开通,对沿线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极大地改善了交通运输条件,降低了运输成本,使得沿线地区的资源能够更高效地流动和配置。
探索铁轨,兴工促农促商
胶济铁路带动了沿线工业的崛起。便捷的铁路运输为工厂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供应,同时也为产品的外销打开了广阔的市场。众多工厂沿铁路线布局,形成了产业集聚效应,促进了工业的规模化发展。
在农业方面,胶济铁路加速了农产品的商品化进程。沿线地区的农产品能够快速运往其他城市,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推动了农业的现代化转型。
而且,胶济铁路还催生了众多商业城镇的兴起。交通的便利吸引了大量的商人和资金,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形成了一个个经济活跃的区域。
胶济铁路作为连接山东各地的重要交通线,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它不仅改变了山东的经济格局,还对山东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胶济铁路见证了山东乃至中国近代历史的许多重要事件,如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等。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教育后人的重要资源。
胶济铁路改变了山东民众对时间和空间的感知,影响了人们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状态。它的建设与发展不仅改变了山东的交通和经济,还引发了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它促进了城镇的兴起,推动了商业的繁荣,形成了一个个经济活跃的区域。
此外,胶济铁路在山东的革命历史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它不仅是反抗殖民统治的抗争线,也是传播革命火种的通道。许多革命活动和工人运动都与胶济铁路密切相关。
铁轨心路,时代奋进
这次参观青岛胶济铁路博物馆的社会实践,让我们对铁路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它不仅仅是一次知识的积累,更是一次心灵的触动,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不断奋进,为祖国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传承铁路精神,向着未来,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