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育双苗,党建红映本草绿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药系教工党支部创新“党建+劳动”育人模式
漫步于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药用植物园,百余种道地药材与特色药用植物错落有致,构成了一幅生动的中医药文化画卷。这里不仅是药材生长的沃土,更是中药系在党建引领下精心培育“药材幼苗”与“立德树人成长之苗”的“双苗”培育场,生动展现“党建红”与“本草绿”交融共生的育人新图景。
近年来,随着《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出台,劳动教育被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在此背景下,中药系教工党支部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深挖中医药文化资源中的红色基因与育人元素,将中医药文化中的生命观、健康观、治疗观、养生观等与党建思政深度融合,贯穿劳动教育实践全过程。通过系统化、场景化的实践设计,以药用植物园为红色实践阵地,以中草药为媒介,构建起“党建领航、劳动筑基、文化铸魂”的三位一体育人模式,为培养“懂本草、怀党心、践使命”的新时代中药人才探索出全新路径。
耕作实践:从课堂到地头的沉浸式劳动
“开种!”随着一声令下,药植园里瞬间热闹起来,学生手持锄头、铁锹、耙子,在划分好的种植区有序开展翻耕、除草、播种工作。从课堂走进地头,党员教师将《本草纲目》中医者仁心的典故与党史中的艰苦奋斗精神结合,让学生在触摸泥土中感悟“劳动创造价值”的深刻内涵,用汗水浇灌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品格,在实践中厚植“听党话、跟党走”的理想信念。
为破解传统劳动教育“季节性断档”难题,中药系创新性构建“周期化+模块化”实践体系。根据药用植物生长的周期性、季节性、连续性特点,灵活安排讲授与实践时间,将劳动课程拆解为春种、夏护、秋收、冬藏四大主题模块,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实践活动的开展,设置针对性的评价机制,有效提高学生实践的积极性,以劳动实践为主,做到理论和实践相合,把思想教育贯穿课程始终。
成果转化:从实践田到产业链的延伸
在药植园采收回的玫瑰花进入深加工环节,“未来工匠”班学生在党员教师带领下,对传统晒干烘干工艺基础上进行精细化升级,引入热风循环烘干技术,同时探索真空冷冻干燥、微波干燥等现代技术,系统比较不同干燥工艺对玫瑰花品质的影响,推动传统中医药加工技艺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
中药系教工党支部深度挖掘传统节日中的中医药文化内涵,将本草智慧转化为可触摸、可体验的创意实践,形成“党建+节气本草+产业孵化”的特色路径,制作玫瑰花茶、艾草饼干、中药香囊等特色劳动产品。在产业对接的最后一公里,中药系教工党支部以项目实战检验劳动成果,“点精成金—黄精产业创新的践行者”构建“种植-炮制-食品”产业链,斩获全国高职院校“发明杯”二等奖;研发的“红韵陈香益生饮”获全国药食同源大赛优秀奖。
服务社会:从校园到社会的价值传递
中药系教工党支部以“党建+社会服务”为抓手,用劳动成果服务于社会,彰显劳动价值的回归,通过开展中小学生中医药研学、中医药进校园、进社区、科技下乡等活动,以展示中药材标本、讲解中药知识、鉴别中药真伪等形式,展现学生专业素养与青春风采,让学生在劳动中体悟成就感与荣誉感,深植“劳动最光荣”的精神。
从校园到社会,从理论到实践,学生在党员教师带领下不仅成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者,更成为“党建引领劳动、劳动创造幸福”的践行者。这种“在劳动中育人、在服务中铸魂”的模式,正是“党建+劳动”教育模式最生动的注脚。
在中药系教工党支部带领下,药用植物园已成为“劳动育人、党建铸魂、科技赋能”的立体课堂。在这里,学生们用双手播撒本草种子,用党性修养破解实践难题,用心灵感悟“厚朴远志”的中药精神与“人民至上”的红色信仰。新一代中药人正以“种好一株药、制好一丸药、讲好一味药”为使命,在党建红与本草绿的交织中,成长为有理想、懂技术、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工匠,为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与健康中国建设续写新的篇章。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