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关于习近平经济思想创新与发展的
逻辑要点解析
主讲:马艳教授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党委教工一支部
经过我党不断理论创新与学术界深入解读及学理分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逐步得到系统梳理和丰富完善,逐渐显露其理论逻辑体系的雏形。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对这一理论体系的逻辑要点进行了更为明晰地表达和更具高度地阐述,从而极大地推进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创新与发展。
第一,马克思主义和党的领导作为逻辑引领的意识更加强化。所谓逻辑引领,是指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创新、践行改革的过程中,始终确立根本方向、发挥引领作用、提供实践路径的逻辑要素。回顾历史,我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党的核心领导作用,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十九大以来,马克思主义和党的引领作用得到不断加强。党的二十大则更加强化了这一意识,明确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为“根本制度”,能正确引导中国经济发展方向,强调党作为“坚强领导核心”会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全局经济活动协调统一发展。
第二,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作为逻辑基础的思想更加突显。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思想是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它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是我党的理论创新的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正确的方法论在经济工作和一切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在这一方法论的指引下,我们完成了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从对过去5年的工作总结到对未来任务的部署无不体现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基本逻辑,特别在新时代新征程背景下,再次强调只有“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方法论,才能够正确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才能够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更加明确指出要把握好、坚持好、运用好建筑在人民创造历史唯物史观之上的党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第三,以人民利益为核心的利益关系作为逻辑起点的线索更加清晰。满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直是我们党经济工作的出发点。新时代以来,更是将人民利益作为我党理论创新和经济建设事业的基本立点。党的二十大将这一立场表达得更为真切,从“人民立场”到“人民至上”,从“人民健康”到“人民幸福”,从“人民获得感”到“人民幸福感”,不仅仅是不同方位的阐释,而是更加贴近人民切身利益的概括;同时报告关于“党的理论是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表述将人民利益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逻辑起点的线索更加清晰化。
第四,以人民为中心作为逻辑主线的初衷更加生动。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到十九大的系统阐释及全面小康的贯彻实施,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始终围绕“以人民为中心”展开。党的二十大更将“人民”放置中心位置,报告中关于“人民”一词出现100余次,词频位居第二,体现“以人民为中心”一以贯之的主线地位。报告首次提出“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着重强调“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本质属性”,从而更加凸显“以人民为中心”在我党理论创新中的逻辑主线地位;报告阐释“以人民为中心”在社会民生、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核心地位,也彰显其在具体工作中的轴心作用。
第五,中国式现代化作为逻辑立点的阐述更加完整。“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我党总结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之一,是党的理论和实践的逻辑立点。“中国式现代化”虽然在不同时期提法不同,但一直是我党理论创新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对其做出更加本质的概括,更加全面阐释,其意义更深刻、地位更凸显、内涵更丰富、战略更高端,也使其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逻辑立点的理论创新更深化。一是首次对其本质要求进行全面概括,即落点为九个方面,基本概括出新时代新征程的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二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再次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五大基本特征进行阐释,其立意更加深远。三是从理论高度和问题导向出发,将“中国式现代化”确定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新的选择”,提高到“党的中心任务”地位,提升到“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
第六,新发展理念作为逻辑原则的遵循更加坚定。自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五大发展理念以来,理论界对其逻辑地位展开了丰富探讨;历经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五中全会,新发展理念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逻辑原则地位逐渐明晰。党的二十大更是将新发展理念放置到了提纲挈领的地位,除了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外,尤为凸显其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指导作用,语义鲜明地指出“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使其导向地位更加牢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过程中面临的一切发展问题都需要在其科学引领下寻找方案。
第七,高质量发展作为逻辑主题的定位更加升华。从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到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其进行系统阐释,再到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其界定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高质量发展的“逻辑主题”地位愈发明晰。党的二十大报告延续了这一逻辑定位,明确指出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并对其内涵进行了更为辨证的界定,强调高质量发展不仅要实现“质的有效提升”,而且要保证“量的合理增长”;与此同时,进一步将高质量发展置于更高的战略地位,将其作为报告的一级标题并先后十余次提及“质量”、百余次提及“发展”,更是首次将高质量发展提高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的战略高度,充分彰显了其核心主题地位。
第八,新发展格局作为逻辑路径的内涵更加深化。2020年5月,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上明确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党的二十大报告延续了新发展格局的基本提法,列为第四项主题内容,与新时代新征程推动高质量发展相联系,提升了新发展格局在其思想体系中的逻辑地位;首次提出增强国内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再次重申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创新了新发展格局的内涵;首次指明要“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强调了新发展格局与安全保障的路径联系,拓展了新发展格局的外延。
第九,美好生活作为逻辑目标的阐述更加拓展。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进入新时代,我国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标志着美好生活成为新时代的逻辑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三次提及美好生活,并以“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为标准,丰富其理论内涵。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健全教育、就业、分配等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在保障人民健康方面,健全公共卫生体系,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推动美丽中国建设,从而实现民生、健康、生态全方位发展的美好生活。
第十,基本经济制度作为逻辑保障的地位更加稳固。从生产关系适应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来解析,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体系中起到逻辑保障的作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其内涵作出新概括,从一维拓展至三位一体。党的二十大报告虽未对其重新界定,但作出了更具体的指导。在所有制层面,重申两个“毫不动摇”以激发企业活力,强调提升国资国企核心竞争力来推动公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动力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在分配方式层面,确立三次分配制度体系来提高人民收入水平,保障共同富裕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在运行机制层面,强调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新发展格局形成内生动力和外部连结,保障社会主义经济的良性运行。
第十一,高水平高质量的开放逻辑内容更加聚焦。从党的十八大“全面推进开放型经济水平”到十九大“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再到其后提出的“开放型世界经济”,高水平高质量的开放理论逻辑基本形成。党的二十大延续其基本方向,并不断丰富和拓展:基于国内经济,将“高水平对外开放”与高质量发展及新发展格局紧密相连的基础上,重申高水平、高质量的对外开放,寓意更加深刻,内涵更加集中;基于全球经济,将“人类命运共同体”仍放置首要地位,首次提出构建“和平共处、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格局”,再次强调坚持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方向”,从而立场更加鲜明,理论更加精炼,目标更加明确;基于具体战略,强调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等要求,使其内容更加丰满,理论逻辑体系更加完善。
第十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逻辑重点更加突出。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到十九大将其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再到2021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如何处理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重大理论和实践难题的中国方案。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上升到新时代新征程使命任务的具体内容和本质要求的高度,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等理念,从抽象到具体、具体到抽象的高度提炼,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继承和创新,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蕴含生态逻辑的进一步强化,是中国对生态文明保护承诺与担当的重要彰显。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更加完整、丰富和系统化,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创新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实现、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活动并为人类和平发展做出世界贡献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