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商研究生经金党支部“红绿生金 振兴解码”社会实践系列报道(二):红脉铸魂淬初心,绿韵塑形焕生机
2025-07-01 14:11:56
字号【
大
中
小
】
为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响应乡村振兴战略,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研究生党总支书记、研究生管理部主任王少飞,学院经金系研究生导师陈军博士组织带领悉商经金党支部研究生实践团赴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开展“红绿生金 振兴解码”主题社会实践。这次社会实践活动的核心目的是引导青年学子深刻领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走访当地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全国文明村镇、红色场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非遗作坊、产业园区和重点企业,结合研究生所学专业知识,为将乐县产业升级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青年智慧与解决方案,助力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引导学生在深入基层、服务社会的生动实践中锤炼过硬本领、增长真才实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6月26日,悉尼工商学院研究生经金党支部“红绿生金”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南口镇蛟湖村、温坊村和龙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深入学习革命精神、了解非遗传承和生态发展现状。
团队首先来到南口镇蛟湖村苏区纪念馆。蛟湖村是革命老区村,先后获评“全国文明村镇”、“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称号。队员们通过沉浸式学习革命史溯源感悟初心,追寻苏区斗争足迹。他们亲眼目睹红军标语墙,聆听“民众搭桥渡红军”的感人故事,领悟军民鱼水情的深刻内涵。
团队调研发现,这些保存完好的场所,本身即为情景教育的绝佳载体。基于此,团队建议当地创新打造更具吸引力的沉浸式、代入式情景教育模式。例如,在纪念馆或村落特定区域,重现“搭桥渡红军”等革命场景,编排互动剧本,让游客化身历史参与者;或在红色大礼堂组织游客共同高唱经典红歌,以深度体验激发情感共鸣,使红色教育真正入脑入心。
在龙栖山传统手工造纸作坊,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仰根向队员们展示了“西山纸”的古法制作工序。通过观摩与采访,队员们了解到这种依靠山泉发酵、天然漂白的独特工艺虽产量极低,却赋予了纸张保存千年的品质。然而,调研也揭示了深刻的痛点:市场需求低迷、盈利能力薄弱,使得这门技艺难以支撑生计;同时,工序繁复耗时,鲜有年轻人愿意投身学习,传承面临严峻困境。 面对市场的冷清与后继无人的忧虑,刘师傅的坚守更显珍贵。他动情地说:“每张纸都要百日锤炼,这份坚持和耐心,正是祖祖辈辈守护手艺的初心。”这份对千年技艺的执着守护,让队员们深刻领悟到传统匠人超越经济价值的非凡精神力量。
面对传承困境,队员们呼吁多方合力破局:一方面,建议政府加大专项资金投入,用于技艺保护、传承人补贴与市场推广,缓解生计压力;另一方面,关键在活化传承,联合教育部门与传承人,面向大中小学常态化开设趣味非遗课程与研学项目,激发青少年兴趣,为千年技艺播撒未来火种。
舍坑传统陶瓷窑坊位于将乐县南口镇舍坑村。现仍保留着两座完整的龙窑和古法陶瓷烧制技艺,也是目前福建唯一烧制擂茶主要器具——擂钵的龙窑,拥有“一窑进,万彩出”的独特魅力。面对市场需求变化与传承压力,窑主并未止步于传统,他正积极自主设计、研发新的图案和款式,在保留龙窑精髓的同时,努力使产品更贴合现代审美与实用需求,旨在扩大销量、逐步实现量产。队员们深刻体会到,这种既坚守传统工艺核心,又主动拥抱创新寻求发展的守正创新精神,正是文化保护与乡村振兴战略高度契合的生动体现。
团队走进团队走进蛟湖村与福建柳澜文旅共建的“天籁蛟湖·国际研学基地”,深度调研其依托山水优势打造的文旅、农旅融合及康养主题实践。基于对现状与规划的研判,团队聚焦“差异化”竞争力提出建议: 其一,创新住宿形态, 改造现有房车为特色移动住房(如蒙古包、集装箱、树屋),以独特体验引流;其二,深挖在地文化, 打造融入本土元素的特色主题房间,覆盖全龄客群;其三,瞄准银发经济, 有机整合将乐陶瓷、擂茶、竹艺等特色,配套开设声乐、舞蹈等兴趣课程,有效拓宽康养受众。建议核心在于通过产品与服务创新,提升基地吸引力与综合效益。
通过一天的走访学习,队员们深刻认识到,推动乡村振兴,必须深挖本土资源禀赋,坚守文化根脉精髓,勇于开拓创新路径。此行不仅是一次深刻的国情教育,更坚定了青年学子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信念与担当。
责任编辑:葛楚媛
悉尼工商学院研究生经金党支部“红绿生金”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学习革命精神、了解非遗传承和生态发展现状。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