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提升 打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新范式
上海交通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外传播研究基地”作为依托,聚焦提升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三大核心目标,创新构建对内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国际化融合和对外拓展高水平教育合作网络的“双循环”国际交流体系。打造“国际交流月”旗舰品牌,形成“集中化资源整合、体系化平台构建、生态化价值共创”国际交流范式,积极开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外传播。
一、主要解决问题
加强马克思主义国际化,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走出来和马克思主义引进来,有利于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对话交流,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实现国际话语权平等,为解决全球治理问题及引领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理论指导。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走出去和马克思主义引进来的国际传播面临着跨文化跨语言的沟通障碍、意识形态和话语霸权阻力、国际传播理念和体系落后等现实挑战。
二、主要解决问题对应《上海市“立德树人机制综合改革试点区”实施方案》中的具体内容
建好上海高校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群建设,优化学科布局,提高学院国际化水平。
三、针对性举措
第一,服务国家战略,构建人文交流新格局。探索“集中化”国际交流范式,通过高密度、多维度、跨学科的学术资源整合,突破传统碎片化国际交流局限,集中国际顶尖学者来校授课交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选派师生百余人次赴牛津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杜克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希腊西马其顿大学等知名院校访学交流,招收首位境外学生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持续拓展外部合作,充分发挥属地高校人文社科学术共同体效能,与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携手合作,邀请知名学者参与国际对话,实现学术资源共享,推动区域高校从“单点突破”向“体系赋能”升级。
第二,创新交流模式,打造国际对话新范式。聚焦“自由观”“劳动理论”“辩证法”等议题进行跨学科对话,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等多领域学者共同参与,有效提升对话理论深度与广度;开设“MEGA研究工作坊”和《资本论》师生交流会,围绕理论困惑和阅读方式深入研讨,形成阶梯式文献研读框架提示。设立多语种专业同声传译和即时笔译,提前编译下发重要演讲文稿及研讨资料,帮助师生提升对话质量。每场活动配备多位特聘教授、长聘教授担任学术与谈人,结合中国实践案例,对国际学者的理论框架进行延伸阐发,鼓励青年学子与知名教授直接对话,增强师生的参与感与互动性,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交流碰撞中不断走向成熟。
第三,扩大国际影响,开创对外传播新格局。在活动内容设置上,对接全球议题增强传播力,活动议题涉及全球治理、文明比较、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等众多领域;学者们从不同角度、不同文化背景出发,就共同关心的问题展开热烈讨论,为解决全球教育治理问题提供更为广阔的思路与视角。在长效机制建设上,不断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研究机构在联合研究、师生互访、成果出版等方面的实质性合作,与德国洪堡大学、法国巴黎第八大学等顶尖高校建立长效合作,聘任国际顶尖学者为“学术顾问”;接续启动新一轮面向英国、德国、越南等国家的研学项目,推动青年教师赴海外访学培育国际化人才梯队。
四、主要成果
第一,整合校内外资源。邀请来自德国、法国、美国等国家的顶尖学者,如德国洪堡大学阿恩特教授、法国巴黎第八大学辛多默教授等,开展20余场次高端学术活动,覆盖师生2000余人次。举办“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俄罗斯、美国、瑞典等国20余位专家学者来院交流。
第二,创新对外交流模式。打造国际对话新范式,在内容上围绕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解读,在传播上注重学术对话精准化,在形式上注重交流机制立体化。积极参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红厅论坛”“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等活动,在中国国际电视台、澎湃新闻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
第三,构建“三位一体”国际影响力提升体系。新华网刊发国际交流活动专题报道,点击量突破百万;中国社会科学网、党建网、中国教育新闻网等媒体追踪报道相关活动;校内媒体平台持续发力,制作“德国教授学术之行”纪录短片,观看次数达2000次,连续推出13篇系列推文报道。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