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硕博贯通的品牌科研育人体系建设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0-11-09 10:13:28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积极践行学在交大、学在机动的人才培养理念,高度重视学术精神培育,立足专业特点,兼顾学科交叉,构建本硕博贯通式的科研育人体系,打造全过程渗透、全方位落实、全员参与的“砺远”学术品牌。

常态化的“砺远”学术活动贯穿本硕博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术精神的培育、学术志趣的养成和学术价值的引导体现在学生成长的各环节。每年开展10期本科生砺远科学与学业讲坛,针对各专业、各领域的前沿科学,邀请国内外学术大师、专家学者讲述科学精神和前沿科学,增强本科生专业认同,培养本科生科研志趣。每学年举办8-10场研究生砺远学术讲坛,高规格的学术论坛开拓研究生学术视野、激发创新思维;博士生宣讲报告提供交流学习平台、锻炼学术表达能力。此外,青年教师联谊会组织的“思源”讲坛、王如竹教授创办的“冷暖沙龙”和齐飞教授创办的“星火论坛”、研究生会组织的“师友茶座”等学术报告活动年均接近百余场,面向本硕博所有学生开放,在校园内就能与国内外学者交流。

全方位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开展学术诚信教育。自2017年起举办全校唯一的院级“学术之星”评选活动,通过评选活动、分享交流沙龙、系列宣传报道等途径强化优秀研究生的榜样引领、朋辈激励作用,积极推动高水平博士就业。定期开展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学术诚信教育,针对本科生、研究生的不同特点,结合入学教育、年级大会等活动,培养科技报国的理想追求、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以疫情期间为例,就“停课不停学——居家高效率科研学习”“疫情期间的自我情绪管理”“博士生学术就业分享”组织了3场线上砺远学术沙龙,分享嘉宾均为国奖获得者、学术之星等优秀学生,打破本科生研究生壁垒,形成循环贯通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榜样激励机制

着力建设全员参与的学术共同体,打造“砺远”科研生态圈。推行“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切实通过科研实训,提高学生对科学技术的探索能力,充分发挥本院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指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成长,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相结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创立“砺远菁英会”凝聚学院优秀博士生代表,邀请优秀青年教师和高年级博士生担任指导教师和学术益友,推进博士生致远荣誉计划建设,探索新型博士生培养模式,通过这个富有朝气、充满活力的开放式学术团体,带动全院博士生学术氛围建设。创立“ME学术圈”公众号专栏,结合研究生砺远学术讲坛博士生线下报告的宣讲内容,定期线上推送学院科研团队最新研究成果,扩大辐射覆盖面,促进不同研究方向的最新前沿动态的分享交流、交叉融合。


本项目依托全国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进一步探索学院特色“三全育人”长效机制,构建本硕博贯通式的科研育人体系,探索“今日学术之星、未来学术英才”的长效育人模式。本项目的育人成效覆盖全院师生,并积极向校内外辐射推广。每年承办上海交通大学交叉学科论坛,与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多所高校和校内兄弟院系积极交流,推广宣传科研育人工作经验。

5年内,累计有5名博士生获上银优秀博士论文;11名博士生获评上海交通大学优秀博士论文,14名博士生获评提名奖(占全校20%);7名博士生获上海交通大学学术之星、9名博士生获提名奖(占全校20%);1名博士生获评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名博士生获提名奖;1名博士生获IFToMM 世界大会 “最佳论文提名奖”;1名博士生获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SME)最高论文奖。其中,王如竹教授学生获全国、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4篇,张文明教授学生连续四年获得上海交通大学学术之星称号。

目前,我院每年本科生继续深造率达70%,博士生学术岗位就业率达60%。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2014级本科生赵家鑫,是获得中国罗德学者称号的第一位工科生,得益于本科生导师制的培养,成为在第九届国际应用能源会议宣读论文的唯一本科生。“从良师身上,我看到的是刚正不阿的人格、勇攀高峰的坚韧和勇气”。目前已赴牛津大学继续深造,未来立志致力于中国与世界的环境事业。2019年上海交通大学学术之星高娇,毕业后前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就职,成为上海高校0000001号录用协议签订者,是学院学术之星践行“科技报国”投身国防的先驱者和引领者。此外,李汶柏、徐圣知等多名学术之星入选国家博士后创新人才计划,于亮、周凯等入选上海市“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未来也将继续在高校从事科学研究和教书育人工作,传承发扬学院的一流学风和学术精神。


相关推荐 换一组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本硕博贯通的品牌科研育人体系建设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