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详情页

上外百人百事|董伟琴与新时期上外法语教育

2021-04-25 13:57:39

董伟琴老师.jpg

董伟琴老师

董伟琴,1953年生,中共党员,副教授,曾任上海外国语大学法语系党总支书记,副系主任。2013年退休,被聘为上海外国语大学教学督导、特邀党建组织员。1972年,董老师进入上海外国语学院德法系法语专业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主要从事法语语言文学、法国文化、法国经济地理和法语教学法的教学和研究。1976-1978年赴法国巴黎第三大学(新索邦大学)留学。她见证了上外法语系建设发展,积极推进法语教学方法的更新,在上外法语专业教学和中法合作交流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见证上外法语系与时代共成长

董伟琴(正中间)与同学们.jpg

董伟琴(正中间)与同学们

留校工作以后,董伟琴老师曾先后在不同的岗位上工作,她踏实奉献,始终未曾离开过她热爱的母校,见证了上外法语系的建立与成长,参与并推动了中法文化交流。

积极参与建设中法交流新篇章

上世纪70年代初,当时上外法语系迎来了第一位外国专家——JoëlleMagloff女士,她是通过法中友协(Association des amitiéesfranco-chinoises)的介绍来到中国的。她的课程给予了董老师极大的触动与帮助。董老师回忆说:“我们当时要开门办学,就是到农村、工厂一边学习一边劳动。我记得Joëlle当时刚刚做完盲肠炎手术,还坚持要跟我们一起去农村劳作。我和她住在一间房里,她不知道如何在中国农村生活,不会掖蚊帐,我就一点点教她。在当时的中法关系背景下,她对我们相当友好。而且,她对中国很感兴趣,想亲身体验、了解中国。”从此以后,法语系迎来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专家,他们在法语系的发展和教师培养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

董伟琴与法国使者.jpg

董伟琴与法国使者

伴随着两国交流的深入,中文学习热在法国经久不衰,汉语已经成为法国中学教育的LV2,是法国中学教育中的第五大外语。上外法语系也有越来越多的教师承担起语言文化传播的使命,赴法国教授中文。董老师也加入其中,并参与了HEC(巴黎高等商学院)合作项目的组织和实施。

董老师回忆说,除了参与中法文化交流,法语系的老师们在推广法语教学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法语系有一个广播组,专门组织老师编写法语广播所需的教材,并且承担面向上海、乃至全国的法语广播的任务。从1967年开始,为了填补法语词典出版的空白,法语系成立了词典组,专门组织专业骨干教师编写法汉词典。老师们从零开始,逐字逐词地编写出了《法汉词典》《法语最低限度词汇》等著作。其中,《法汉词典》1984年获得了上海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著作三等奖,86年又获得了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奖。董老师见证了上外法语系的发展,见证了法语系教师对社会所做的贡献。

上外法语系还承担过国家与上海市涉外高层次翻译任务。令董老师印象最深刻的,是那次上海市外办紧急联系她为前国际足联主席阿维兰热做翻译。“我当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我要把我的翻译做好。做翻译有两点特别要注意:要保持热情,更要守纪律。译员的任务就是要原汁原味地翻译,既不能打断插话,也需要在恰当的时候,提醒外国人注意中国的外交礼节。从那次以后,我接手了很多市领导的、甚至是国家领导人的翻译工作。1996年我从法国进修回国之后,翻译水平提高了很多,也积累了更多应对外事外交场合的经验。”

改进法语教学,见证高校发展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随着经济建设不断深入推进,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持续加大,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董伟琴老师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亲历了法语系的发展和变化。

1978年,董伟琴老师从法国深造归国回校继续任教,她将自己学到的西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在上外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更加适合中国学生的法语教学法。

“我从法国带回来很多图书资料,我把它们都送给了法语系。想到我是学校送出去的,觉得我应为系里做出贡献。一开始系里的录音设备都是大的录音盘,没有卡式磁带,连录音机也没有。我把音像资料交给系里的沈镇老师之后,系里再进行转录,学生就在教室墙壁四周安装的固定插座上插个耳机听。”

董伟琴从法国带回的法语书籍.jpg

董伟琴从法国带回的法语书籍

不仅是教学课本与教学用具,董老师还将她在法国学习掌握的六七种法语起步教学法,逐一在上外日常教学中尝试运用,特别是试用听说领先法,根据学生反馈,在改进中使其灵活变通,并不断反思总结,从而将原本完全西式的教学方式变得更能适应中国法语学习者的学习方法,使之具有“中国特色”。得益于董老师对教学法的细心打磨,很多学生在长期学习中获得了“推一把,拉一把”的提升。

随着高教改革的深入,学校的教学改革也进入了快车道,法语系采取一系列积极举措,探索双语主副修、松江区跨校辅修、经济班等培养模式,还扩大与国外大学的校际交流,联合办学和联合培养。

董老师回忆说:“2001年松江大学城刚起步,这边几个学校就商量,由我们上外牵头,开设法语辅修课。2001年的时候,开始筹备,2002年的时候,法语辅修课开班,效果非常不错。于是最后几校达成协议,由我校松江校区正式开设法语跨校辅修课。法语系在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坚持派出骨干教师授课,保证教学质量,扩大上外在松江大学城诸校间的声誉和影响力。此外,上外作为以语言见长的高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也在根据时代的变化和需要,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战略。上外法语系在学校推进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探索过程中可以说发挥了积极作用。”

上外法语系很早就和法国格勒诺布尔企业管理学院签订了协议,设立了法语—工商企业管理方向班(下文称为“经济班”)。“经济班”提供给法语系学生在大学期间系统学习国际企业管理相关专业知识的机会。通过相应考核,学生能在毕业后赴格勒诺布尔企业管理学院继续学习相关硕士课程。“经济班”的设立满足了法语系学生语言专业的国际化复合型学习要求,也为上外语言专业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作出有益尝试。

“90年代,中法两国教育界交流日益深入,先后签署了多个重要合作协议,两国教育界交流的制度逐步完善。上外法语系利用原有优势,深化和法国高校的合作交流,在经济班的基础上,又和法国其他高校签署了多个校际交流与合作协议,进一步扩大了上外法语系的国际影响力。”回忆到这里,董老师的言语间充满着作为上外法语人的自豪和骄傲。

董伟琴老师与学生们.jpg

董伟琴老师与学生们

“投以木桃,报以琼瑶”,上外法语系培养了董伟琴老师,而她则用笔墨记录变化、用语言传播思想、用教诲滋养学子,践行着一名党员教师“奉献不言苦,追求无止境”的红色初心。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董伟琴,曾任上海外国语大学法语系党总支书记,副系主任,见证了上外法语系建设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