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罗伊特大学(Universität Bayreuth)是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拜罗伊特的一所现代公立大学。拜大成立于1972年,以跨学科的研究和教学为主要特色。我校与拜大开展合作交流项目以来,成果丰硕,而参与到交流项目中的学生们也得到了深度体验德国文化以及开拓眼界的机会,受益匪浅。
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前往拜大留学的17级丁卓、王钰钦同学接受采访,请他们来和我们分享一下在德国的学习以及生活经历,向大家尽可能详细地介绍他们在拜罗伊特大学的见闻。
1、能否用一个或几个德语词汇来形容一下你在拜大的生活?
# Glück # 很幸运能够在拜大交换期间认识那么多有趣的人。
# abwechslungsreich # 在拜大的生活比我来之前想象的要丰富,并非教学楼宿舍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
——丁卓
# vielfältig # 我觉得在小拜的生活多姿多彩。
——王钰钦
2、在拜大的生活中有没有什么有趣或者难忘的片段?
丁卓:是在拜罗伊特市中心最大的商场的舞台上用德语主持汉服表演活动吧,活动结束之后商场负责人特别激动地和我说,商场已经很久没有这么多人了,你们活动办得太好了。能够为传播中国文化做一点事还是挺开心的,我觉得可能这也是我作为交换生的最大价值吧。
王钰钦:最有趣的当属Hepp的语言课。他是小拜语言中心的德语老师,同时也在拜罗伊特当地的剧团担任演员。也许是这个缘故,他在课堂上的“戏”也很多。记得第一堂课上,他正说着些什么,窗外忽然传来一阵欢呼声,声音来自草坪上正做运动的男生们,大概是哪一队比赛赢了。Herr Hepp听到后,举起手面朝窗外示意,带着颇为欣慰又谦虚的表情回应那些欢呼声,说:“Danke, danke.” 把我们乐得不行。
(图为在当地举办的汉服表演活动)
(图为丁卓在商场主持活动)
3、选修了哪些课程进行学习,为什么会选择这些课程?
丁卓:
选修了五门课程,两门专业课、一门Seminar、一门Vorlesung和三门语言中心的课程,是按照国内对应课程的学分要求来选择的。我选了一门“跨文化日耳曼学基础”,虽然叫基础,但是上课学的内容挺多的,考试也相对较难且考的内容并不是上课都讲过。
王钰钦:
这学期我选了两门跨文化语言学专业课,课程内容基本都是介绍语言学的基本分支及其目标和方法。
之所以选择跨文化语言学是因为这个专业的内容比较符合我大学本科的专业内容,对德语的要求相对语言院其他系的课程来说也更加合适,处于踮起脚来够得着的程度。我还选了四门语言课,除三门德语还有一门日语。小拜有一个语言中心,不管是本硕博还是交换生都能选择语言课程进行修读,完全免费。三门德语课分别是学术性写作、表达能力以及阅读,都是我比较感兴趣的内容。
4、课余时间会去做些什么?
和朋友一起做饭聚餐,不做计划地去别的城市逛逛,去学校体育馆打打乒乓球,还有参加汉文化社团的一些活动。
——丁卓
我的话,课余时间白天喜欢钻研菜谱,在寝室做做运动,逛超市散散心。这边晚上路灯很暗,加上冬天天黑早,夜间我不太敢出去活动,都宅在寝室里。
——王钰钦
(图为王同学自己做的乌冬面)
5、在拜大留学生活方面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食堂种类少而且很难吃。
——丁卓
生活方面我觉得没有特别需要注意的。最重要的我觉得是要多说多交流,德国人比我想象中更加内敛,所以中国同学们上课时一定要主动发言,下课时可以多和同学交流。如果遇上问题,一定要及时说出来,小拜这边的老师和留学生办公室都会切实地帮助你解决很多问题。
——王钰钦
6、有没有结识到有趣的朋友?
丁卓:有,有参加Stammtisch认识的朋友,有一起约打乒乓的德国朋友,还有很多各种渠道认识的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
王钰钦:来时我幸运地通过语伴项目认识了来自秘鲁的Diego。他西语、德语和英语说的都很流利,并且还会一点中文和韩语。初来乍到搞不清楚状况时,他帮助了我很多。另外在语言班上结识了一个可爱的日本姑娘,她后来邀请我去参加一个送别party,我们玩的很开心。最记忆犹新的是在火车上认识了坐在对面的德国男生,虽然在聊天中得知他对中国不甚了解,但他好奇地问了我很多关于中国的事情,非常有趣。
(图为食堂的饭菜)
7、在德国平时的一日三餐具体是什么情况?
丁卓:早饭的话一般都是在宿舍自己吃,当然食堂也有但是不太爱去。中午如果上课时间比较紧的话会去食堂解决,一顿饭大概4欧左右,有空的时候会自己做,晚饭一般也是自己做,特别懒的时候也会去食堂解决,但是学校食堂晚饭的选择比较单一。
王钰钦:除了开学和期末几天在学校食堂,其他时间我都尽量在寝室下厨。小时候一进厨房就被赶出来,如今有条件自己做饭,所以我还蛮珍惜这个机会的。好不好吃另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人生中又一件能让自己开心的事情。不过我也很喜欢学校食堂,里面提供了很多选择,有咖啡厅的咖啡面包和糕点,有主食堂的德餐,还有Frischraum提供美味素食。前一阵子还有International Food Day,我朋友点了印度料理,味道很不错。但有些肉料理会打破人们对咸度的认知。总体说来,德国人对食物并不像中国人一样那么关心,中午很多人一份烤肠面包一杯啤酒就打发了事,厨房更是很难看见德国人的影子,所以他们有些难以理解中国人对于各类美食的执着。
8、在德国的生活有没有遇到过什么困难,最终是怎么解决的?
丁卓:总体来说没有什么大困难,从二月底的时候因为欧洲疫情爆发的原因导致不能出门,原本计划好的一些行程活动不得不取消,只能囤物资宅在宿舍生活,可能算是一段比较难熬的日子吧。
王钰钦:最难忘的一次是在超市付款时自己的国内信用卡因为太厚插进机器里出不来了,最后只能销卡。有趣的是,那天离开超市坐上回宿舍的公交车时,我发现自己竟然很平静,不像是个刚刚被吞了信用卡的人哈哈。那一刻觉得自己能够独自冷静地处理困难了,反倒有些开心。这边的生活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身边的人大部分都会给予你很多帮助,所以不用担心。
9、学习交流中有没有遇到沟通障碍,阅读障碍,如果有,是如何解决的?
丁卓:当地部分德国人讲话有浓重的方言,例如我们宿舍管理员是个老爷爷,口音比较重且讲话有点含糊,和他交流比较费力,有时我需要重复一遍他说的话确定他说的是不是我理解的这个意思。
王钰钦:当然。“德语不足,英语来凑”的沟通障碍对于我来说最为明显,加上大多数德国人的英语都很好,所以经常出现的情况是,我德语卡壳后,他们会体贴地切换成英文。不过语言课上的老师对于这一点很严格,我们课上提问不得已用英语凑意思的时候,还会被打趣。最重要的是要主动用德语去交流吧。阅读障碍也是肯定有的,尤其是面对德语文献的时候,但当我一个一个生词查下来最后串成完整的意思时,我又会觉得很有成就感,痛并快乐着的过程。就阅读障碍来说对于我个人最大的帮手是电子词典,一个小砖头解决一切。
10、在与外国朋友的交流中有没有碰到什么有趣的文化差异点?
丁卓:
德国人不爱打伞,雨下得很大而且他们也都有伞,但就是不爱撑,在一群人中就我举着伞就略显奇怪。
王钰钦:
印象比较深的是国外的party文化吧。来之前我跃跃欲试想要参加这边的party,得知有专门为新生举办的聚会时更是打定主意要参加,结果听到聚会在晚上11点钟开始的时候,我愣在了原地。同宿舍的两名德国同学也常常不是半夜做饭就是在淋浴间开深夜演唱会,不由得让我怀疑自己的身体年龄。
另外就是道别时,人们总是会说“Schönen Tag noch!”或者“Schönes Wochenende!”不过这不仅限于德国,英语国家也是这样。不过我想的是,虽然我觉得这样的道别语亲切可爱,中文里却好像没有同等替换。如果在食堂刷完卡后,对食堂的阿姨说一声“祝您今天愉快!”,我恐怕会怀疑自己是从哪本翻译腔小说里蹦出来的。
(图为图书馆,自然采光很好)
11、有没有遭遇过“刻板印象”,如中国人都会功夫,你是如何和对方解释的。
丁卓:来德国之前有猜想可能会遇到这种刻板印象,但是我想了很久好像真的没有怎么遇到过,可能是因为他们即使有也很少对我表达出来吧。
王钰钦:没有被问过功夫,大概因为我看起来就不是个能打的哈哈哈。不过有被问过是不是中国每个人都骑自行车。虽然哈啰、小黄车等等很普遍,但就我个人体验来说,国内越来越发达的公共交通工具是更多人的首选。这种刻板印象可能来源于上世纪末西方媒体对于中国的报道,我也曾在老纪录片中看到马路上蜂群一般骑着自行车的中国人,所以这样的印象并不能说完全不对,我也能够理解。
本次采访就到此结束了,感谢两位同学抽出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也希望本次采访能够对即将参与到交流项目中或者有意愿参加交流的同学有所帮助!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