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系“品读经典,厚学养德”读书会《德意志意识形态》三

2020-04-27 16:24:08 上外德语系

4月24日中午12:20,德语系“品读经典,厚学养德”读书分享会之《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三期读书分享会,通过腾讯会议APP成功举办。德语系党总支书记谢建文、党总支副书记田力娜、教工党员梁锡江、本硕博学生党员,以及入党积极分子参加了读书会。谢建文老师和梁锡江老师给予了同学们阅读指导。读书会由田力娜老师和施碧霄同学主持。

本期读书会针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德文版本的指定章节,以“马克思主义对于黑格尔哲学的继承和发扬”为主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首先,梁锡江老师阐释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内涵,并强调了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既包括唯物的部分同时也包含着唯心的部分,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充分肯定了人的作用,人的主观能动性。梁老师还谈到了自我意识。鲍威尔用自我意识确定了一种普遍的人格概念,这种人格以弥散的方式为每个个体所拥有,由此一个以人格为基础的共同体、联合体或群体就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甚至必要性。人格的普遍性与个人的实现性之间存在张力:普遍的人格观念将使主体在权利与自由的关系中成为一个空的承载者,权利与自由对于他而言仅仅是一种许诺;只有在社会中的个体人格才具有可信度。马克思对鲍威尔的批判主要在于唯物主义问题。对马克思来说,批判首先并不指向艺术、宗教、哲学,而在于生活的物质决定要素。对马克思来说,自由的胜利并不在于证明黑格尔的思辨哲学束缚了个体性,而在于改变劳动的条件,只有那样产业工人的工资才能让他的家庭得以合乎人道地生存。如果仅仅局限于理论领域,批判将被终结;批判只有在实践领域才能实现。随后梁老师为大家讲解了什么是人民战争,并与我国全民抗疫进行了有机联结:与20世纪人民战争不同,抗疫“人民战争”是在国家总体战框架下展开的进程,目标是以全民动员、科学防治的方式阻击病毒,而不是生成新的政治主体。

读书小组的成员们也结合自身的心得体会,进行了积极的交流探讨。

硕士生党员 施碧霄

我们在阅读《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前必须认识到: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物”并不是感性实在,而是以关系为基础的生活场境、社会存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这种社会存在的主轴。简言之,物不是感性实在、不是东西、不是要素,而实际上是一种活动关系。

博士生党员 何心怡

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哲学所具有的特征的同时,也集中表达了自己对于自我意识的看法,第一是否定了意义产生和发展的动力,来自精神的自我运动,第二是马克思签订了历史的内容,他指明历史并不是毫无根据的,虚幻和臆想,是源于被意识到了的存在,其内容取决于人的现实生活活动。

本科生入党积极分子 陆奕琳

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哲学所具有的特征的同时,表达了自己对于意识的看法,概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否定了“意识”的产生和发展的动力来自精神的自我运动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而是认为“思想、观念、意识”产生于人的“物质活动”和“物质交往”;限定了“意识”的内容,指明这并不是毫无根据的臆想,而是来源于“被意识到了的存在”;分析了“自我意识”只有在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意识才能意识到自身的主体性,并对现实产生影响;指出了不能简单将“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视为“怪影”、“幽灵”和“怪想”而进行精神批判,而是要付诸革命实践推翻“现实社会关系”。

马克思继承并扬弃了黑格尔哲学,对“意识”进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阐释,可以说,是克服了传统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对马克思哲学所具有的革命性的消解。

本科生入党积极分子 傅悦

黑格尔哲学被描述为斯宾诺莎和费希特的统一,黑格尔以“歪曲的形式”(93页)反映了现实冲突,在他之后布鲁诺也接受了这一点,认为关于现实的哲学词句就是现实问题本身。因此,布鲁诺认为,人们从外表看是独立的个体,但他们的社会关系和其意义都非实有,实有的只是“自我意识”和“这种自我意识的独立化的活动”。他们错误地把思想和观念以及其表现看作了世界的基础,将主客体都统一于“绝对精神”这个哲学词句,探索了唯心主义哲学。

马克思则实现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转变。他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依赖自然界生存与发展,而没有人参与的自然界则是没有价值的物性世界。马克思认为人化自然和自然化人这两者相互促进、互为生命共同体,提出了唯物史观,这是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超越。

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也继承和发展了黑格尔辩证法。我查阅了一些关于黑格尔主奴辩证法的资料:“在主奴关系中,一方面,主人把奴隶当作物来看待,主人需要奴隶这个物就在于主人想要通过奴隶来实现对他物的占有;另一方面,奴隶为了自身的存在须按照主人的要求对他物进行加工改造,以此供主人享受。”在这个过程中也就出现了我们讨论过的“异化”,即主人成为了依靠奴隶的奴隶,而通过劳动,奴隶的意识却回到它本身。

马克思恩格斯对这一观点进行了更抽象深远的讨论,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认为劳动生产的对象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与劳动相对立。他们认为无产阶级形成强大阶级后,要结束“异化劳动”对劳动者的压迫和剥削,就必然导致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和社会变革。马克思和吸纳了黑格尔哲学的精髓,并对其进行发扬,提出了唯物主义辨证观。

博士生党员 陈巧

在《维干德季刊》1845年第三卷中,布鲁诺·鲍威尔和麦克斯·施蒂纳撰文对费尔巴哈、赫斯、马克思和恩格斯展开了批判,由于此刊出版于莱比锡,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将之称为“莱比锡宗教会议”。在本次阅读的内容中,马克思恩格斯主要对布鲁诺·鲍威尔的批判进行了回应。他们指出,布鲁诺·鲍威尔虽指出了黑格尔哲学中的“实体”与“自我意识”的关系,但是他却将意识与现实领域混淆,认为“关于现实问题的哲学词句就是现实问题本身” (中文版93页)。不仅布鲁诺·鲍威尔有着此种问题,在当时德国其他思想家(包括费尔巴哈等人)身上亦有同样的问题,即“错误地把思想、观念、现存世界在思想上的独立化了的表现当作这个现存世界的基础”(中文版93页)。他们的批判始终是在黑格尔哲学体系内的进行的,一味强调思维和意识的力量,而缺乏对现实的关注。

黑格尔哲学对康德哲学、费希特和谢林哲学进行了批判性的接受,最后达到了德国古典哲学的最高峰。在黑格尔的思想体系中,主客体统一于绝对精神,正是由于绝对精神的自我发展带来了万事万物的产生。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注意到主客体矛盾的解决仅限于思维领域内,而不涉及现实世界。甚至同时代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如费尔巴哈)虽对黑格尔哲学进行批判,但也始终局限于思想领域,而忽视现实世界和人的实践。正是基于这一点,马克思和恩格斯对黑格尔哲学进行了批判与超越,并实现了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向,最终确立了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

梁老师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观出发,联系我国的历史与现状谈到了“人民战争”这一重要概念,谢老师在总结中也强调了我国政府对人民的重视。纵观历史,我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观为导向,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始终并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正因如此,在本次抗击疫情中才能做到全国上下团结一心,快速有效地防止疫情扩散,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人民的生命财产。由此可见,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观、重视人民的力量与利益对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作为社会个体的我们,也应坚持辩证唯物观,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党员同学们分享和讨论之后,谢建文老师进行了总结讲话。他指出,马克思把唯物放在第一位,并不是围绕物,而是把人放在核心位置。马克思早期作品,人文主义色彩也非常浓郁。马克思在人民性这一点上出发,在这一基础上谈论一系列的关系,主观能动性问题,精神意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的思想始终是以人的发展,人的自由的发展,人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也非常重要。历史的进程或社会发展进程一定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展反过来对物质的精神的秩序的推动。他同时表达了对同学们高质量发言的赞许。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德语系“品读经典,厚学养德”读书分享会之《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三期读书分享会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