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不孤“读”∣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核心概念——德语系“品读经典,厚学养德”读书分享会之《德意志意识形态》(四)

2021-01-18 21:22:57

5月27日下午,德语系“品读经典,厚学养德”读书分享会之《德意志意识形态》第四期读书分享会,通过腾讯会议APP成功举办。上海外国语大学组织部部长韩殿秀、德语系党总支书记谢建文、德语系主任陈壮鹰、党总支副书记田力娜、本硕博学生党员以及入党积极分子参加了读书会。陈壮鹰老师给予了同学们阅读指导,读书会由田力娜老师主持。

本期读书会针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德版本的指定篇目,以“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核心概念”为主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首先,陈壮鹰老师带领大家了解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的背景,其最早于1888年作为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附录首次发表,其论述的中心是实践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核心之一。陈老师以中德双语相对照的方式,对文章中马克思的主要思想进行了解读。陈老师介绍道,马克思主义之前的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与认为思想是第一性的唯心主义水火不容。马克思对两种哲学观点进行深入考察和细致思考之后,指出了两者的缺陷并提出了批判。机械唯物主义的缺陷在于,完全排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唯心主义的缺陷在于排除了客观以及人与外界的互动。陈老师归纳道,马克思在《提纲》一文中提出了三个重要概念,即对象性的活动、感性的活动和实践。对象性活动强调人在自然界中的生存,并且所谓“自然”是包括人的;感性的活动的强调人与人的关系是对象性关系,也是感性活动;实践强调感性活动创立社会关系,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陈老师深入浅出地总结道,马克思创造性地解决了唯心主义和机械主义的缺点,并结合了两者的观点:人的活动也是客观世界的组成部分,两者互相影响,在互动中存在。最后陈老师结合德语原文指出,第十一条的正确理解应为“黑格尔学派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关键在于彻底改变世界。”

随后,读书小组的成员们结合自身的心得体会,进行了积极的交流探讨。

博士生党员何心怡提出,《提纲》中的实践观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基础,并且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动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后,不断和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实践相结合,发展出一系列中国特色的理论成果,并继续指导实践,从而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科学性。当前中国处在深刻的社会变革大潮中,我们应该继续在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指导下,把实践和创新作为社会进步的动力。

本科生党员刘宸表示,陈老师的阅读指导对自己理解德语原文有非常大的帮助,并提出《提纲》一文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其实践观能够指导并鼓舞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尤其是指导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的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要坚持实践观,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纲要的最后一条对个人生活也非常具有启发价值,除了读书之外,还应当注重实践。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我们的思维才能更加全面灵活,我们的实践才能更加合乎科学。

陈老师对此表示赞许,并补充讲解了关于实践的概念。马克思主义中的实践统一了主观与客观,既区别于费尔巴哈机械唯物主义的纯粹的客观,又区别于黑格尔唯心主义的纯粹的主观。因此,实践在马克思主义中,既具有客观的物质属性,表现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又具有人的特性,表现为人的主观能动性。例如造房子,地点和材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但在这个实践活动中又有“人的主观能动性”,例如设计房子朝向。因此,实践使人获得自身生存所需,同时人在实践中获得自身的主体地位。实践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人与自然、与社会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硕士生党员牛金格结合个人经历表达了自己对哲学的思考和对实践的理解。主观能动性是人面对世界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也是给迷茫人的指路明灯。选择很重要,但是选择之后的坚持和行动更重要,行动所带来的力量可以打破此前由客观环境造成的被动局面。陈老师在牛金格同学的基础上对“哲学”这一话题进行了进一步阐发,指出哲学是在总结先前知识的基础上探索未知的科学,从而为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这一过程中会有谬误,但也留下了许多真理,就像马克思批判了唯心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的缺陷之后,辩证地继承了两者中的部分思想。

硕士生党员金秋莉就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表达了看法。《提纲》一文围绕实践一词展开阐述,马克思在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上确立了牢固的实践观点,能够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帮助我们更好地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思想随着时代而变化,我们在看到费尔巴哈等哲学家错误的同时,也要看到其对于哲学发展做出的贡献。

本科生入党积极分子汪赟谈到在阅读时联想到的恩格斯所概括的哲学基本问题。提纲中的最后一条不仅是批判费尔巴哈,也是对古典哲学只关注于解释世界的批判,马克思指出哲学的目的在于改变世界。根据马克思的论述可以概括出实践的基本特征,如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等等。身处信息化时代,我们也应该注重把科学的实践观和当代的科学发展相结合。

在同学们热烈的发言之后,韩殿秀老师对德语系举办的读书会活动表达了赞许,并分享了自己的读书体会。韩老师指出,所有的学习都是“抓在经常,融入日常”,读书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实践形式。能够在组织生活会中贯穿始终品读经典是很好的状态,可以帮助我们在不确定的生活中找到一种确定性,这不仅是思维角力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对现实的探索。韩老师以“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原文及对应译文为例指出,翻译受当时的历史现实影响,如按照现在的理解,“基础”应该不仅是经济基础,而是所有的现实基础,包括文化、生活、科技、环境等等;而“上层建筑”也不单指意识形态,而是包括两层,在最顶层的意识形态之外还包括制度、机制、法律、法规,而这一部分就是指导我们进行实践的内容。联系学校角度和我们自身,制度的优化、机制的改革都是实践,而这些实践又是依赖于现实基础的。读书活动的形式本身就是实践的形式,并且在解读的过程中把现实问题和学理问题相结合。

谢建文老师指出,实践问题在西方哲学中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话题,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到黑格尔,都谈论过实践性问题。马克思在前人铺垫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更为辩证的、更具有科学指导性的实践观。而中国也非常强调实践观,除了现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论述之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中,也非常强调“知行合一”的观念,并充分体现出人对于实践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对道德行为的重视。谢老师强调,马克思的实践观体现了主客观结合、人与物相互塑造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本质的、历史的、动态的。辩证的实践观展现了马克思的思想深度。谢老师指出,德语原文和中文译本的对照阅读,不仅能够帮助我们体会马克思语言表达的精粹,更能辨析地、过程化地推进我们对于马克思观点的认识,并践行在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中。

活动最后,田力娜老师总结道,通过中德双语的阅读和老师的阅读指导,同学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哲学内涵,并鼓励同学们养成读书和思考的习惯,利用语言优势阅读原文,并结合自己的学习和思考,勤于实践。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核心概念——德语系。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核心概念。实践在马克思主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