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 |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跨文化与跨学科的文学与音乐探索

发布时间:2024-12-11 11:03:39

11月25日,英华人文系列讲座第191讲在松江校区5教楼5268教室举行,由宣奔昂老师主讲,符梦醒老师主持。本次讲座以“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为主题,深入探讨了这一中世纪传说在维多利亚时代诗歌及德国浪漫主义音乐中的不同表现。

宣奔昂老师是上外英语学院2016届校友,于北京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学、音乐、戏剧、翻译之间的跨学科研究,相关论文可见于George Eliot—George Henry Lewes Studies, Nordic Theatre Studies, Journal of Specialised Translation, Concentric: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及《外国文学》等期刊和Routledge Companion to Literature and Sound等文集。翻译多部戏剧、歌剧作品和艺术著作,著有音乐评论文章若干。曾获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北京市三好学生、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奖项。

1. 丁尼生和阿诺德

宣老师首先介绍了“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故事梗概,为大家提供了理解诗歌和歌剧的基础。随后,他带着大家走近了丁尼生和阿诺德的诗歌,通过对诗歌中经典情节的逐句解读,宣老师从诗学角度探讨了两位诗人的艺术手法、作者态度以及作品的文学地位。

宣老师指出,丁尼生和阿诺德都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维多利亚时代社会道德危机的关切,以及他们对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传说的独特诠释。阿诺德的诗作被分为三部分,分别以特里斯坦、伊索尔德及特里斯坦的妻子为中心,深刻刻画了人物内心世界。而第三部分则通过全知视角展现了伊索尔德的慈爱与忍耐,暗含了维多利亚时代中希腊/希伯来精神的一体两面。阿诺德的作品不仅关注社会道德危机,更通过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内心刻画,展现了深刻的人文关怀与对自由、理性的思考。

2. 瓦格纳的音乐戏剧

接着,讲座聚焦于瓦格纳的歌剧改编。宣老师首先介绍了瓦格纳其人,接着分析了瓦格纳在音乐创作中的配器技巧和和声写作,以及这些元素对情节发展的推动、情感的烘托以及作曲家观念的表达。宣老师介绍了“特里斯坦和弦”这一关键创新--不和谐的音程对剧中的紧张情节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这一开创性的和弦从半音化的角度挑战了西方作曲的传统,对后续二十世纪的音乐发展和探索产生了极大影响。

宣老师特别强调了《爱之死》这一片段的唱词和配器分析,尤其是象征着权利和欲望的英国黑管最后的隐退,更是引人深思:此刻女主角从痛苦和束缚中解放出来,也从与恋人的禁忌之恋中解脱出来,从悲痛转变为对死亡的接受,并且实现了精神上的自由,最终升华为对存在,艺术和意识的探讨。这些例子展现了瓦格纳音乐戏剧的多重性和诗歌旋律的流动性,正是作曲家的这些探索与实践,以及对文学的改编融合与再创造,才引发了后世对爱情,艺术和死亡的更深刻反思。

3.《爱之死》片段欣赏&提问环节

讲座最后,宣老师分享了《爱之死》的歌剧表演片段,让同学们更深刻地感受歌剧艺术的魅力。在提问环节,同学们就文本与理论的选择、音乐性聚焦以及跨学科研究进行提问。宣老师强调了兴趣在音乐学习,以及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并指出音乐和文学批评一样,需要大量的输入和聆听。他鼓励同学们利用现有资源进行自学,并大胆探索学术领域。

本次讲座不仅为同学们提供了对“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故事的深入理解,也展示了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和价值。通过宣老师的讲解和符老师的梳理与鼓励,同学们得以从不同角度欣赏这一经典故事,并激发了对文学和音乐这一跨学科研究更广泛的兴趣。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0 条)

    暂无评论
    ​11月25日,英华人文系列讲座第191讲在松江校区5教楼5268教室举行,由宣奔昂老师主讲,符梦醒老师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