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上午,“传岐黄薪火增文化自信”第三届中小学生中医药文化讲解展示活动暨中医药文化中小学生艺术作品展开幕式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浦江高级中学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博物馆和上海市药学会科技传播专委会联合主办,上海市闵行区浦江镇教育委员会、浦江高级中学及“培养中医药未来科学家”馆校合作育人平台参与单位共同协办。该系列活动已成为中小学生探索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是上海中医药博物馆为青少年打造的暑期中医药文化教育特色项目。

开幕式现场,来自中医药学界的专家学者、行业代表及跨界嘉宾受邀担任评委。上海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余小明、上海市名中医李其忠等学界权威,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二级调研员姚玮莉、上海市药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丙龙等行业专家,以及上海市杰出创业指导专家顾晨洁博士等跨界人士共同参与了评审工作。上海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沈辉,上海中医药博物馆馆长李赣、副馆长王丽丽等相关负责人出席活动,共同见证了中医药文化与青少年创新思维的有机融合。
浦江高级中学校长刘坤致欢迎辞。他化身“中医药文化推广使者”,讲述中医药文化的深厚底蕴,强调将其融入校园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并希望中医药这颗古老的文化种子在孩子们心中开花结果。
本次讲解展示活动分为中学组和小学组两个组别,40名选手来自浦东新区、闵行区、杨浦区、宝山区、虹口区等区域的20余所中小学。中学组选手以较为专业视角阐释了中医药理论知识,涵盖药材药理、养生理念、医家典籍等内容;小学组选手则通过生动活泼的叙事方式,展现了中医药文化的趣味性与实用性。参赛选手们通过多媒体展示与讲解相结合的形式,使紫苏、薄荷等常见药材的临床应用价值,以及水蛭、蜈蚣等动物药材的独特功效得到充分呈现。评委对选手表现进行了专业点评,在肯定其创新思维的同时,就中医药文化传播方式等提出了建设性意见。经评审委员会评定,中学组一等奖获得者是建平实验中学李辰航的作品《会“七十二变”的紫苏侠》、小学组一等奖获得者分别是浦东新区竹园小学徐梓茜的作品《破积·化瘀·开新局》和杨浦区开鲁新村第二小学汤燊逸的作品《枯而不朽的夏枯草》;中学组二等奖是浦江中学富琳瑜的作品《一抹绿意万缕清凉》、小学组二等奖分别为枫泾小学陆奕潇的作品《儿科鼻祖钱乙》、莱阳小学马优优的作品《探秘“仙草”的奇妙世界》、开鲁新村第二小学瞿乐怡的作品《红果果的护眼魔法》;中学组三等奖是复旦附中袁嘉蕾的作品《穿越千年的自救指南》,小学组三等奖分别是龚路中心小学王雨卉的作品《中药之美自然之馈》、蔷薇小学陈萱的作品《中药小卫士—山药》、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浦东实验小学徐思源的作品《薄荷—神奇的草本植物》、南码头小学杨喆轩的作品《神奇的小卫士》、竹园小学张皓诚的作品《一朵白兰的悠悠药香》。同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浦江高级中学、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闵行蔷薇小学、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浦东实验小学、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枫泾小学、上海市浦东新区南码头小学、上海市浦东新区莱阳小学、上海市浦东新区龚路中心小学七所学校获得优秀组织奖。嘉宾们为获奖选手颁发荣誉证书,鼓励他们在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参加本次活动的徐同学认为收获颇丰:“从准备材料到上台展示,是一场奇妙的中医药文化之旅,让我明白那些藏在《本草纲目》里的草木金石,不仅是治病良方,更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密码。当我把中医药知识用趣味故事讲给大家听,看到大家专注的神情和会心的笑容时,真切地感受到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坚定了我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的决心。”

随后,与会嘉宾共同启动了中医药文化中小学生艺术作品展。该展览设于上海中医药博物馆三楼展厅,展期将持续至8月28日。展览作品出自全市32所中小学学生之手,目前共征集283幅(后续数量还将增加)、展示92幅,绝大部分作品将轮流展示,每幅作品展示不少于2周。这些作品充分展现了青少年对中医药文化的艺术化诠释,包括中药材写生创作、中医名家肖像绘制、中医药文化主题创意设计等多种艺术形式。


展览策划采用了创新性的“小小策展人”模式,由中小学生直接参与展陈设计与内容更新。

本次活动作为“培养中医药未来科学家”馆校合作育人平台的重要项目,同时被纳入上海中医药博物馆建设第四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2025年上海社会大美育课堂、首批上海市“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规划。上海中医药博物馆馆长李赣表示:“近年来,本馆积极探索大中小学一体化教育模式,通过将中医药专业知识传授与美育教育、思政教育有机结合,有效提升了青少年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提供了创新实践平台。”该系列活动也是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25年中医药文化服务月活动要求的积极响应和具体落实。
阅读 614
留言写留言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