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实践中的思政力量——强国行团队带领学生探索乡村振兴路
时节盛夏,八闽大地热浪翻。由三明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生教工党支部书记李想老师组织的社会实践团踏上广袤田野,以“行走的思政课”为主线,走近乡村、走进基层,将理论化为服务乡村振兴的青春力量。从文化交流到校地协同,从数字赋能到基层服务,由李想老师带领的强国行团队成员与青年学子一道儿,以脚步为笔、实干为墨,在乡村振兴的潮头书写着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文化为桥,行走在“两岸一家亲”的心路上。白莲镇的夏令营课堂上,台湾籍教师与当地留守儿童温情互动,成为“行走的思政课”的生动注脚。党支部党员志愿者以“青春萤火照海峡,文化携手共筑梦”为主题,带领孩子们进行台式美食制作、闽南语教学、手绘地图等活动,让他们在互动中感知“两岸同根同源”的文化血脉。同时,志愿者们化身主播推介白莲镇农特产品和非遗文化,通过直播助力乡村电商发展,单场销售额提升达到20%。
山海协作,绘就东西部协同发展新篇。在宁夏中卫,强国行团队成员与青年学生并肩作战,撰写出闽宁协作的高质量报告。从海和村养殖基地的科学养殖,到沙坡头治沙一线的“草方格+耐旱植物”治理方案,实践团用科技与热情助力乡村生态改善。在中宁县烈士陵园的追思仪式上,李想副院长寄语同学们:“要把红色精神和专业所学结合起来,把责任感写进调研报告里,也写进未来的人生规划。”
数字引擎,激活传统产业新动能。在宁德古田,强国行团队带队调研“菌菇大脑”和“福菇宝”App的运行情况,引导队员们将数字经济理念与乡村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在大黄鱼主题馆,多媒体互动体验带来思政与产业的双重思考。
从“七进古田”的红色故事到“明供优品”驿站的智慧农品,党员志愿者一边深化思政教育的沉浸式理论知识,一边摸索数字技术如何更好赋能乡村发展的实际课题,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实学实干。李想副院长在交流时强调:“数字赋能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发展理念之转变,要让青年党员在实践中找到服务乡村的创新路径。”
扎根乡土,服务在振兴一线落地开花。沙县、宁化、泰宁的供销社成为党员志愿服务的课堂。党支部将主题党日活动与乡村服务结合起来,带领队员聆听供销社的发展历程,深入了解其在服务三农、推动品牌建设中的新角色;在“庄稼医院”与农户交流,在直播间为“河龙贡米”代言;通过与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交流,形成“校地协同、品牌共建”的发展路径。青年党员们将所学理论转化为具体实践,为乡村振兴贡献青年智慧。
行走是最深入的思考,实践是最生动的课堂。本次社会实践,是三明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工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联合将“行走的思政课”理念融入乡村振兴大局的又一次深度探索。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在调研中求真,在服务中立行,在交流中传承,队员们不仅见证了山乡巨变,更在行走中坚定了信仰,在实践中砥砺了品格,成长为有担当、有理想的新时代青年。
在三明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党支部引领下,团队将继续坚定不移走在乡村振兴探索的道路上,共同见证乡村的发展与繁荣。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