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实施“蒲公英”导航计划,打通学生高质量就业最后一公里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材料工程学院启动实施“蒲公英”就业导航计划,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提高学院就业质量和就业对口率。通过“四个结合”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
就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将“德技并修”人才培养理念融入就业教育工作,结合专业特色,强化育人内涵。通过实施“文化大讲堂”“校友事迹分享会”等,鼓励学生到急需人才的基层、生产一线去就业,教育学生把个人理想与国家的需要,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择业观。通过“就业宣传月”系列活动,将国家政策、产业需求等内容对接材料学院所开设专业,引导学生将职业生涯规划与行业的发展联系起来,提高学生自身专业认同度和行业自信心,树立“精耕细作、久久为功”的就业观。
就业指导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组织学生参加“就业认识实践”,帮助学生全面正确认识企业要求与自身能力的匹配度。鼓励学生参加“互联网+”“挑战杯”等创新创业大赛,促进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创业能力。设立社会实践就业指导项目,组织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在“专精特新”企业参与社会实践,沉浸式的考察体验和实习实践,体察企业人才需求,查找自身短板弱项,明晰企业要求和岗位职责,激发潜心学习、刻苦钻研、创新创造的内心动力和行动自觉。
就业指导与专业能力提高相结合。通过专业认知教育、技能等级提升培训、“订单班”课程培养等措施,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企业实际生产相结合。组织专业教师组建“专业技能兴趣小组”,选拔学生参与技能大赛,并将大赛获奖学生事迹作为典型宣传。通过建设专业技能型社团,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促进专业能力发展。
就业教育与学生素质教育相结合。开展《淬思课堂》《工匠学堂》《工匠文化节》,将工匠精神、职业素养、个人素质纳入就业教育的内容,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坚韧的性格,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缩短适应岗位时间,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主动适应企业的管理制度,为学生个人职业发展培养更好的品格素养。
建设西部超导、陕西天成航材等校外实训基地20余处,年均开设现代学徒制班2班次、订单班近10班次、落实顶岗实习学生1000余人次,使学生能够初步适应企业岗位需求,快速融入产业生产,使学生以“掌握必备知识技能、具备职业文化与职业精神、了解产业生产实际”的“青涩”形态走进社会走上工作岗位。
在北京高校当实训指导教师的13名优秀校友。双高专业群建设的近两年来,智能成型专业群1000余名毕业生中270余人就职于西安航天发动机有限公司、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西部超导股份有限公司、陕西天成航空材料有限公司等“两机”制造相关企业和科研院所,60%的毕业生就职于全国500强企业。智能成型专业群内毕业生就业率97.4%、就业岗位对口率81%、毕业生就业满意度94%、毕业生起薪增长率8%。群内毕业生对学校的整体推荐度达91%,教学满意度100%。用人单位满意度98.62%,其中对毕业生的专业知识(92%)、问题分析能力(94%)、自主学习能力(90%)、创新意识(88%)、创新能力(82%)、解决问题能力(92%)均表示十分满意。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