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延安故事丨拳拳赤子心(第七期)

2021-02-19 10:02:53 影视系

红色延安故事丨拳拳赤子心(第七期)

导语: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这里铭刻着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留下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优良作风的感人事迹,孕育了共产党人为实现共产主义和民族复兴矢志奋斗的革命精神……十三年间,中国共产党在这里浴火重生,在延安的黄土地上演绎了中华民族的伟大传奇,书写了永载史册的辉煌胜利。凤凰山、枣园、杨家岭、王家坪…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深深的历史印记,任时光荏苒,红色延安的故事永远熠熠生辉。让我们一起讲好红色故事,传承革命文化。

80年前,中华民族在海外的儿女遍布五大洲,而南洋的华侨就有800多万,是华侨居住比较集中的地方。抗日战争时期,华侨爱国领袖陈嘉庚,团结南洋800多万华侨,建立起救亡助战的组织——南侨总会,号召华侨青年回国助战。一批又一批的华侨热血青年,为了祖国的生存、民族的解放,离别亲人,放弃海外较优越的生活条件,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回到战火纷飞的祖国,同敌人浴血奋战。

1918年10月,白刃生于今福建省石狮市永宁镇一个小商人家庭,8岁时开始读私塾。1932年冬天,年仅14岁的白刃从厦门乘英国轮船去菲律宾谋生,在马尼拉半工半读,幸运地碰到董冰如先生(原名董锄平,1921年中共党员,曾参加大革命和南昌起义)。在董老师的影响下,白刃参加《救亡月刊》的编辑并推销进步报纸《救国时报》。每期《救国时报》来了,白刃都贪婪地阅读,汲取抗日救国的革命道理。

QQ图片20210124133437.png

白刃(1964年摄于北京)

“从外电里,读到日寇得寸进尺,不但占领了东北四省,伪化了冀东,而且在北平城外丰台、廊坊进行车事演习,践踏祖国的土地,摧毁农民的庄稼。译电讯时,我常常感到心潮起伏,义愤填膺,恨不得早日回国,拿起刀枪杀敌人! 1937年,白刃听说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转移到延安,延安成为中国的红都,成为抗日救国青年向往的革命圣地。到延安去,一粒希望的种子在白刃的的心中萌芽。

一个偶然的机会,叔父响应宋子文的号召要在海南岛组织一个民生公司,让白刃当粤语翻译,旅费由公司负担。正愁没有回国的旅费,白刃便高兴地答应了。1937年3月初,学期考试完毕,白刃乘船离开马尼拉到达香港又去海口。当时奔赴延安的革命青年最远的就是从东南亚出发,比如马来西亚、菲律宾,大都是先到香港八路军办事处,然后通过越南进入昆明,再往西安、延安走。白刃在海南岛耽搁了两个月,5月间,经香港乘船到厦门、上海,再转乘火车到了南京。在南京一个月,离开钞票寸步难行,每天都能看到从北方逃来的难民,南京居民也惴惴不安。白刃每天注意看报纸,读着北方的战况,希望能找个机会去陕北。8月,因为听说南京要打仗,白刃和同学离开南京到上海。“八一三”上海抗战爆发后,白刃不得不回到厦门,并考上了集美初中三年级。开学不久,一位同学收到了一本《群众》杂志,其中有一篇延安抗大生活的通讯,还登着招生简章。白刃读过后,决定初中毕业后,无论如何也要到陕北去。但“福建禁止壮丁出境,我当时19岁,正是被禁之列。形势不容久留,又不好明言,我只告诉父亲要去汉口找老师,对其余的人说要回南洋。”历尽周折,白刃乘船到汕头到香港再到广州,9月下旬,他和同学到广州东山百子路八路军办事处,开了一张进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介绍信,立刻到汉口向西安进发。到西安后,他们到七贤庄八路军办事处等候编队,接待人员告诉他们,从西安到延安,没有汽车,要徒步行军,尽量轻装。

微信图片_20210219095910.jpg

从西安到延安,徒步八百里,是白刃未进抗大先上的第一课。编队那天上午,八路军办事处发给每人一套灰色的棉军衣,一顶带护耳的棉帽,一个八路军学兵队的符号,一个青天白日帽徽。他们这队学兵30多人,都是20多岁的青年。大家来自祖国各地,操着不同的口音,但是心情一样:为了挽救祖国的危亡,准备和日寇血战到底!下午出发,队伍向城外开拔,踏着整齐的步伐,唱着救亡歌曲,一个个劲头十足。

西北是大陆性气候,早晚凉爽,午后燥热。出了西安古城,人人汗流浃背,个个喘着粗气。队伍开始乱了套,好在大家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奋勇前进。一天,队伍走到耀县,遇上了麻烦,两个国民党哨兵宣布要检查,他们从白刃的行李中翻出一本《去西班牙》,认为是宣传赤化的危险书,就把白刃带到县政府盘问:

“你是共产党吧?”

“我是个爱祖国的华侨青年。”

“你不是共产党,为什么非到延安去?”

“蒋委员长说过,抗战是地无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现在是国共合作,我愿意去延安,你们不应阻拦!”

“不是阻拦,是忠告!延安很苦,连小米饭都吃不饱,你们华侨吃不了那样的苦。”

“我回国抗战,决心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死都不怕,还怕什么苦呢?”

哨兵装出一副笑脸说:“钦佩,钦佩!精神可嘉!不过我还是劝你到中央军好,像你这样有志的青年,到中央军,一定大有作为。附近就有中央军,你愿意去,我可以推荐。”

“我也客气地说:谢谢!我已经当了八路军的学兵,不能半路开小差。”

“当时国共摩擦刚开始,国民党还不敢那样放肆。那科长看到我铁了心去延安,只好作罢。” 

以后几天都很顺利,从耀县北行,经铜川,过宜君,到黄陵,进洛川,走了十几天,终于到达革命圣地延安。“我走到公路的高处,眺望着沿河东岸的宝塔山、西岸的延安城墙,心里微动万分,盼望一年多的目的地到达了!平生第一次长途行军胜利了!辛苦和汗水化为欢乐,止不住眼里闪着泪花内心里呼喊着:‘延安!我的母亲,远方的游子来到你的身边了!”

微信图片_20210219095952.png

爱国青年奔赴延安

白刃一行5人到达延安之后,被分配到抗大第五大队。他们在延安只住了十几天,马上随第五大队行军到了甘肃省庆阳镇,参加修建校舍的劳动。1938年12月,第五大队奉命挺进敌后创办第一分校。他们又跟着行军,冒着严寒,再次通过敌人的封锁线,直到1939年2月抵达太行山区的长治、潞城一带,才停下脚步开始学习。这5名华侨青年,出于抗日救国的热情,又有了艰苦斗争的思想准备,在半年的行军、劳动中,磨炼得更加坚强,胜利地完成了进人抗大的第一课。

执笔人:李瑞芳 

来源:中国延安干部学院

链接《红色延安的故事》丛书是中国延安干部学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继续挖掘延安精神这个宝藏,教育各级领导干部始终保持和发展共产党人的先进性” ,“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重要讲话精神,组织编写的一套系列丛书。丛书一共分为“理想信念篇”“求真务实篇”“联系群众篇”“艰苦奋斗篇”和“清正廉洁篇”5个分册。本书精心选择编写了延安时期老辈革命家和老代共产党人理想信念方面的30个感人故事充分展现了他们在民族危亡关头和人民解放事业中英勇奋斗、敢于牺牲的英雄气概,阐释了共产党人“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崇高信念和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这些故事是加强党性教育、坚定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是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责任编辑:张敏 王通张少杰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