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0日下午,第四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书记郑英和支部党员孙洁,走进高新区镇湖镇薛金娣刺绣艺术馆,专访了非遗苏绣传承人薛金娣和张雪。此次访谈为第四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的传统文化挖掘工程中的一项,旨在落实“第二个结合”,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中提炼优秀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塑造“文心铸魂 美而大之”的党建品牌,更好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注入传统文化的深厚力量。
一针一线:织就青年绣才的使命担当
作为家族第四代苏绣传人,张雪的成长历程具象化了“责任”与“传承”。据他回忆,从小目睹母亲薛金娣夜以继日地在绣架前专注工作,“一根蚕丝劈128缕”的极致追求悄然融入了家族血液。“苏绣的‘平齐密细’四字诀,不仅是技法要求,更是对待技艺的道德准则。”薛金娣提到,传统师徒制中“手把手教、心贴心传”的严谨,本质就是对技艺传承的一种敬畏,而这种敬畏,在张雪放弃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深造、回归家族继承绣艺、成为众人眼中颇为异类的“绣郎”时,化作了“让苏绣走进年轻人生活”的非遗创新的使命担当。
慢工细活:传引核心价值观的温度传承
薛金娣与张雪的“母子师徒”关系,是传统道德与现代传承的生动对话。“过去拜师要行‘三鞠躬’礼,现在我们更强调平等交流,但‘精益求精’‘耐得住寂寞’的核心品格从未改变。”薛金娣坦言,面对年轻学徒,她更注重于“心性培养”,且这种“慢工细活”的精神,正是当代思政教育亟需的价值内核。
科技融入:攒聚工匠精神的时代绽放
访谈中,张雪提到了苏绣与现实的多元融合:他以宋代“文人绣”针法创作了现代“星空”题材,用传统“抢鳞叠色”技法呈现了瓷器窑变肌理,让“图必有意”的人文精神在当代语境中重生。“创新不是颠覆,而是让‘工匠精神’在新时代找到落点。”他的作品《玉兰蝴蝶》结合现代工程学动态技术,遵循“以针代笔、以线传意”的古法,展现了传统技艺在科技时代的人文坚守。这些创新并未消解传统,反而让“工匠精神”以更亲切的方式触达年轻人。
作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此次传统文化挖掘活动不仅是落实“第二个结合”的一次文化探访,也充实了课程思政的艺术资源,拓展了“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场地、师资、途径,更是让藏在针尖上的道德规范、融在血脉里的文化使命,守正创新的人文精神走出秀坊、熠熠生辉,让非遗不作为“博物馆里的展品”,更成为涵养当代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丰富精神世界的源头活水。

访谈张雪的现场

与苏绣传承人张雪及其母亲、师父薛金娣的合影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