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稻花桑影里的千年农脉——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系列活动在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江南农耕文化博物馆拉开帷幕,来自苏州农职院、苏州市春申中学、苏州市黄埭中心小学的大中小学60余名师生共聚馆内,实地感受农具凝结的文明密码和稻桑经纬的农耕长卷,以大思政课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培养更多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时代新人。
此次活动由苏州农职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联合江南农耕文化博物馆共同举办。现场,三所学校的思政教师与江南农耕文化博物馆的基地讲师协作,以稻作蚕桑文化为主线,展示了三堂精彩纷呈的“博物馆里的思政课”。
黄埭中心小学的陈陶曦老师以“一粒米的诞生旅程”为线索,带领学生在博物馆内展开跨时空的农耕对话与项目探究。学生化身“小农夫”,从选种育秧、耕耙耖耘,到曲辕犁翻土、龙骨水车引水,亲历选种、耕作、收割等16道传统耕作工序,亲身感悟“粒粒皆辛苦”背后的集体智慧与文化传承,打开了心灵那扇探索农耕文明的好奇之心。
一根蚕丝,织就苏州千年繁华。春申中学的王凯丽老师带着学生在博物馆内翻开了江南的丝织画卷。围绕“一茧千丝织姑苏”的主题,学生在体验缫丝非遗技艺、制作蚕桑作品的过程中,跟随教师感悟“一桑一蚕筑青绿”的生态智慧、感受“千丝万缕见匠心”的工匠精神、树立“丝绸点亮文明路”的文化自信。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陈昱圣、陈佳祺与博物馆基地讲师宋方舟合作,围绕“‘根’系天下 ‘稻’护国安”主题,引导学生探究馆内教师20世纪制作的水稻根系标本展品背后的故事。学生在溯农业遗址、探农耕智慧,明国家战略、立专业农技、悟粮食安全的过程中,找到传承农耕文明、端好中国饭碗的农业青年之路。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