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常青院士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2021-01-19 13:00:25

2019年9月9日,教育部公布了2019年“全国优秀教师”表彰名单,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常青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常青院士长期从事城乡历史环境保护与再生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工作。从教近30年来,他致力于拓展新兴学科领域,建构学科理论体系,创建保护专业,组建跨学科教研团队,建设专业实验与媒体平台,显著推动了中国建成遗产保护领域的发展。作为骨干教师和学科负责人,他始终致力于对学生和年轻教师“能力”和“境界”的培养,并起着身体力行的表率作用,在人生价值观、尊师重教和引导学生成长方面均获得了校院系各层面的广泛认可,曾被学院学生评为“最可爱的教师”,被学校授予“追求卓越奖”等荣誉。他不仅在国家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对城乡建成遗产保护领域特殊人才的需求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而且在“援藏”工程、“世博会”和“汶川大地震”等重大事件参与方面起到了团队组织和带头作用。2019年宜宾地震,常院士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勘察遗产受灾状况。

常青院士领衔创办了国内第一个“历史建筑保护工程”本科专业,整合建筑、规划和风景园林的学科资源,建构了符合国际语境与中国国情的建成遗产保护的本—硕—博培养体系;结合“高峰高原计划”,领衔创立了高层次、国际化、跨学科的城乡建成遗产高峰教学研究团队;创设了遗产保护教学研究技术平台和中、英文学刊媒体平台,在教学体系、人才输送、教学方法等方面显著推动了中国建成遗产保护领域的发展。他还推动了建筑历史与理论课程改革,将单一的建筑史改为低年级的中外建筑通史和高年级的建筑理论与历史,注重建筑史观和历史意识培养,主张把中国建筑的演变历程放到人类建筑发展史的大背景中去观察和思考,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对建筑学教学计划中理论素质培养起到了关键性促进作用。他的教学业绩先后获国家教学成果奖(2018)、上海市教学成果奖(2017、2013)、国家精品课程(2008)、上海市教学名师(2007)等重要嘉奖。

针对我国历史环境在城镇化高潮期的艰危局面,他率先提出了在维持旧貌和毁旧建新之间的第三条道路——保持城乡地方历史特征和多样性活力的“适应性再生”途径,拓展了“历史环境再生”的新兴学科领域。从《建筑遗产的生存策略》(2003)、《历史环境的再生之道》(2009),到《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学》(2014),建构了符合国际学术标准及中国文化语境的历史环境再生基本理论。他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我国地域营造谱系的传承方式及其在当代风土建筑进化中的再生途径”和相关面上课题;主持完成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十余项国家课题。先后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14)、国家图书奖最高奖(1999)等奖项。

常青院士认为参与建筑工程实践是表达建筑观,理解古今关系、关注历史环境命运的重要途径,把理论付诸保护与再生工程的设计案例研究,提出了“修旧如旧,补新以新”、“保护借重利用,更新和而不同”的学术观点和操作策略。主持设计的上海“外滩轮船招商总局大楼保护与再生工程”、上海市援藏重点项目日喀则“桑珠孜宗堡复原工程”等,均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在首届Holcim国际可持续建筑大奖赛中获亚太区金奖(2005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2010);获亚洲建筑师协会建筑奖金奖(2015)。

常青院士在城乡历史环境保护与再生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具有重要的国内外影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前任建筑系系主任,著名建筑理论家斯坦弗·安德森曾评价“常青教授……通过提升建筑教育、训练和设计的水准,在科学和艺术的双重层面推进了规划和建筑的进展”;美国著名建筑大师,国际后现代建筑代表人物罗伯特·文丘里认为“常青教授在设计实践、学术研究和教育方面的成绩,特别是对风土建筑研究的成果,使他确实成为了一位国际建筑界关注的引领性人物”。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从《建筑遗产的生存策略》(2003)、《历史环境的再生之道》(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