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科教强基 产教融合赋能乡村振兴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中,天津农学院农学与资源环境学院种子科学与工程系党支部以党建为“红色引擎”,积极构建“党建+教学+科研+产业+服务”五维融合体系,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在科教强国与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踏出坚实有力的奋进轨迹,通过创新实践,为新时代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津农模式”。
一、党建引领,结对共建开拓新局面
在推进党建工作与业务深度融合的进程中,支部积极行动,与天津市宝坻区八门城镇欢喜庄村携手开展党建共建活动,签订结对共建协议。双方采用组织联建、活动联办、产业研学、人才联育、资源联用、产业联促、治理联抓以及田间课堂等多种创新举措,共同探索党建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的新路径与新动能,推动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支部书记研发的多光谱智慧栽培技术,通过构建水稻氮素营养无损诊断模型,实时监控水稻生长的全过程,从而达到足穗、壮秆、穗大、粒饱、高产的目的。支部将持续发挥高校科研优势与乡村实践基础,创新高产高效农业生产技术,推进精确农业和数字农业的发展。
二、深耕教学,创新育人模式结硕果
在教学工作中,支部成员始终保持对教育事业的热忱与专注,重视培养学生坚实的理论基础、扎实的实践技能,强化科研反哺教学。与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温福、罗锡文、赵春江团队开展合作,同时,与多家种业公司共建实践基地,聘任李永杰等企业专家为校外实践导师,探索“引校进企”“引企驻校”“校企一体”等模式,建设校企共同投入、辐射区域、服务学生培养和职工培训的综合性、开放性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支部先后获批宝坻、宁河两个小站稻科技小院,并成功入选天津市委党校典型教学案例。支部成员积极投身于学生创新创业指导工作,指导多个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取得佳绩,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贡献力量。
三、聚焦科研,成果转化激活产业动能
支部成员科研成果荣获“津沽农业科技创新最佳成果”,入选天津市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名录,彰显了支部科研结晶在农业生产一线的强大生命力与适用性。支部成员成功选育出2个国家级审定的水稻新品种,实现了本校在国审主粮方面的新突破。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展重大应用课题研究,申报科技特派员项目及揭榜挂帅项目,联合开展企业项目攻关、产品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项目孵化等工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升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同时,借助“天津市农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天津农学院植物细胞工程研究中心”和“天津农学院种子科学与工程中心实验室”等科研平台,积极开展基础理论研究。2篇文章被SCI一区杂志刊发,1篇文章被核心期刊《杂交水稻》评选为年度优秀论文,1项用于分析农作物长势的软件著作权被用于主要农作物防灾减损工作。
四、产教融合,双元创新打造育人高地
在产教融合的时代浪潮中,支部借助天津市现代农作物种业产业学院的平台优势,将产业实践深度融入课程体系,组织学生深入种业企业生产一线参与实践,实现从校园到职场的无缝对接。获批天津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和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获批宁河小站稻产教融合研究生工作站,支部成员在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天津赛区产教融合组荣获三等奖,为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为提升教师运用新技术的能力,支部主动与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积极与天津市农业发展服务中心种子技术服务部合作开展农作物种子纯度和真实性鉴定工作,同时,与天津市优质农产品开发示范中心、天津农垦小站稻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等单位开展育种材料遗传距离分析等工作等。聘请多名行业企业中拥有实践经验或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企业专家为“特聘教授”,形成以高层次专业带头人为龙头,以骨干教师为主体,以“特聘教授”为补充的双师梯队。
五、多元服务,智力支撑彰显担当作为
支部成员积极投身各类社会兼职和服务活动。参加小站稻振兴峰会,参与“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积极宣传小站稻研究成果。支部成员分别担任天津市第五届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水稻产业体系岗位专家、小站稻品牌管理委员会成员等职务,同时还兼任各类科技特派员、学会理事,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发光发热。支部相关工作被学习强国、《人民日报》、新华网、光明网、天津电视台、天津日报等媒体广泛报道。
奋进新征程,砥砺再出发。支部将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党组关于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的部署要求,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继续以党建“红色引擎”驱动高质量发展,深化“党建+产业+育人”融合机制,在现代种业提升、粮食稳产保供、乡村全面振兴等国家战略中勇担使命,努力建设成为全国高校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示范标杆,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