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四个”引领,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协同融合发展
一、党建引领,推动党建业务深度融合
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突出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采用理论学习、专题讲座、实践教学、职工团建等形式,引导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参与现代中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申报、乌镇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论坛、团泊湖论坛以及讲好中医药科学故事等公益服务活动,为助力科技强国建设,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紧密围绕中心工作,与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建设单位——核理化院(王承书纪念馆)开展党建联建活动;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党总支、云南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教工第三党支部开展“党建+业务”共建,与通化市高新区成立现代中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成果转化基地,将业务工作和党建活动相结合,在助力支部建设提质增效的同时,促进了政校企在产学研、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交流。
党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中国行
二、思政引领,打造教育服务特色品牌
为增强思政引领力,坚持弘扬科学家精神,支部所辖的组分实验室先后获批中国科协、天津市科协“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积极承担爱国主义教育和科普教育功能。通过讲好党的故事、抗疫故事、中医药故事,全面展现中医药人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逐步打造成为培育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以及传承红色基因的特色教育服务品牌。面向中小学生、兄弟单位新入职员工积极开展常态化中医药科普宣传活动,目前,目前已组建两支专业团队:一支是以青年科研工作者为主体的讲解团队,另一支是勇搏励志班中医药文化宣讲团队。年承担校内外参观访问接待工作170余次,被媒体报道85次。其中,“弘扬科学家精神,赋能中医药新质生产力发展——科学家精神主题宣讲暨重点实验室开放日”主题活动,荣获得学校2023-2024年度“创最佳党日”优秀活动三等奖。
弘扬科学家精神,赋能中医药新质生产力发展
三、科技引领,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科技引领与创新成果。聚焦国家战略需求,主持及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重大专项、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0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余项;在Phytomedicine,J.Agric. Food Chem.,J.Ethnopharmacol.,J.Chromatogr.A,等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20余篇/年,其中SCI论文100余篇/年;年均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获得授权专利10余项;近年来,完成成果转化10余项,主导制定行业标准7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8项。
创新平台构建与产业服务。秉持科技创新赋能社会理念,组建组分中药质量研究、中药品质提升、中药功效物质研究等创新团队,为中药质量评价指标的确定、现代中药研发及临床安全用药提供指导及保障。搭建了面向全社会开放的中药质量评价公益平台,为天津、牡丹江、贵州、通化等全国多地区医药企业提供技术支撑与平台服务,通过“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机制,有效推动区域医药健康产业升级。2024年9月启动“现代中药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工程”,以科技专项牵引,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中药产业链中,推动创新成果向中药产业链各环节转化,助力天津中药产业进一步改造升级,形成新质生产力,构建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走访企业,“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行业协同与区域赋能。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与上海医药集团、天士力医药集团、津药达仁堂集团等百余家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支持河北省安国市、吉林省通化市等地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院士专家团队驻点服务”机制,推进现代中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成果转化基地建设,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作为地方高端智库,为通化医药健康产业提供科研与技术支撑,其中通化医药高新区张伯礼院士工作站获2023年度“通化好人集体”荣誉称号。
通化医药高新区张伯礼院士工作站获2023年度“通化好人集体”
四、实践引领,形成一体化育人机制
坚持“平台育人、项目育人、会议育人、讲座育人、产业育人”五位一体育人模式,构建“教学 - 科研 - 产业”协同培养体系。围绕组分中药核心理论和技术全链条进行顶层设计,设立微课程群,编写组分中药特色教材,实现理论教学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组织2024级本科新生共计3000余人开展沉浸式实践教学,深入组分中药实体库认知现代中医药技术演进,参观现代中医药海河实验室感受科研的现代化进程和科技创新成果,构建“理论认知 - 实践体验 - 科研感悟”的立体化育人路径。通过科研实践引领人才培养,支部教师现带教研究生240余名,设立9项共同研究者项目,吸引300 余名学生参与科研创新,取得阶段性成果包括:获大学生创新项目5项、国家奖学金10项。该模式在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素养与社会责任感的同时,形成“科研反哺教学、实践深化认知”的良性育人循环,为中医药传承创新人才培养提供范式。
“理论认知 - 实践体验 - 科研感悟”的立体化育人路径
未来,支部将继续以党建为引领,依托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和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充分利用好高水平科研平台资源和学校各方面优势资源,进一步强化科研育人和实践育人,用一流的科学研究培养一流的人才。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