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还建社区如何破解银龄数字困境?高校师生给出“智治”新解法
近日,在武昌首义学院举办的暑期社会实践成果展上,一项聚焦老龄社会与社区治理现代化的调研成果引发广泛关注。该项目由来自多个专业的跨年级学生团队共同完成,历时半年深入湖北省91个还建社区,探索“银龄群体”在数字化浪潮下的适应与参与问题,并提出系统性解决路径。
随着数字政府、智慧社区建设持续推进,社区老龄群体如何跨越数字鸿沟成为现实难题。调研团队以“媒介化治理”为视角,围绕接入、使用、参与、心理和社会文化五大维度,构建起老年数字参与指数(EDPI),对武汉、襄阳、荆州等地1081位老年人的数字行为展开量化分析与沉浸观察。
还建社区调研组图
调研显示,传统“纸笔+面对面”的服务模式逐渐被数字平台替代,但银龄群体却在操作界面、信息获取、技术信任等方面遭遇重重阻碍。数据显示,75岁以上人群中,每日使用智能手机者不足15%,不少老人因错过APP通知而延误医保缴费或活动参与,数字排斥现象突出。
为破解这一困境,实践团队提出了原创“BRIDGE模型”,涵盖“混合系统构建”“界面适老优化”“代际互助机制”“数字素养分层培训”等六大策略。例如,针对视力衰退与操作复杂问题,团队设计了“简易版社区APP”界面原型,并组织180位老人测试反馈,优化体验细节。
该项目成果不仅为破解社区老龄化治理难题提供了理论模型与实践样本,还通过政策建议、服务手册、志愿机制等形式落地转化,为地方基层治理注入青年智慧。与此同时,项目本身也成为学生融合理论与实务的能力平台。
“在整个调研和模型构建中,我们真正学会了如何跨学科协作,如何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可用工具。”来自项目组的学生表示,实地访谈、焦点小组、数据建模与交叉验证等环节,不仅锻炼了他们的科研素养,也提升了解决真实问题的综合能力。
党员教师余林教授则认为,该项目是高校落实“大思政课”理念的生动体现。“学生从书本走进社区,从田野提炼理论,从老年人的视角思考技术伦理,这是一次融合知识、温度与责任的探索。”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团队来自武昌首义学院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的重点团队——“旗智未来”创新工作室。工作室聚焦“媒介+治理”的深度融合,致力于孵化基层媒介化治理、红色文化传播、乡村助农新媒体产品等方向的青年创意实践成果。作为一支典型的“跨界青年共创体”,团队正在构建“调研-传播-治理”闭环模型,探索高校与基层双向奔赴的创新路径。
目前,该团队正计划将本项目落地对接多个社区试点,推动“银龄友好型社区”创建,助力实现“一个都不能少”的数字治理愿景。他们也正逐步成长为高校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基层实践的重要青春力量。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