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盛夏,武汉东湖学院“捕梦计划”志愿服务队走进新洲区曹寨村、崇阳县白露村等七个村庄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活动,以推普为纽带,用创意实践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让知识之光照亮乡土。
推普课“长”在田间,直播间“种”进荷塘
在崇阳县实践中,推普行动早已跳出课堂,融入农忙日常。收稻时,志愿者帮村民装袋,轻声纠正“稻穗(suì)”发音;插秧季,编起插秧插秧,禾苗站岗;央求央求,帮忙快上”的顺口溜,教孩子们区分“秧”与“央”。针对老人,“奶奶普通话辅导班”每天推送实用词汇;暑期学堂里,“故事分享会”鼓励孩子用普通话讲家乡事,说文解字课用漫画拆解“家”“国”的由来,让语言学习与文化传承悄然相融。
图为空余时间志愿者帮村里干农活教普通话
图为团队在西庄村开展助农直播
团队成员受到西庄村邀请开展助农直播。志愿者扛着设备把直播间搬进荷塘。镜头里,有志愿者捧起新鲜莲蓬细数“生吃脆嫩、煲汤软糯”的妙处,单场直播得到2000人次观看。
积分制“连”起心与心,文创品“载”着文化魂
“再攒20分就能换武汉长江大桥合影啦!”白露村的推普打卡点,72岁的张奶奶对着小程序跟读,积分上涨的提示让她笑开了花。团队设计的积分系统,让村民打卡、测试都能累积奖励,“定制合影”最受欢迎——老人们用积分兑换与名景“同框”的机会,圆了“看看远方”的心愿。老人还能换文具送孩子,一来二去,话通了,心也更近了。
图为志愿者为乡村老人开展“定制合影”
图为团队成员在多个村庄开展推普课堂
团队结合当地实际设计的推普卡通IP“语小隽”“文小水”成了推普“代言人”,一个用生活例子讲普通话,一个用漫画教汉字;崇阳方言地图标注着崇阳特色词汇,既是学习工具,也是游客青睐的纪念品。这些文创产品,让乡村语言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七年坚守,“捕梦计划”志愿服务队用青春智慧证明:当普通话成为城乡纽带,当乡土文化被更多人看见,乡村振兴的画卷正愈发鲜活明亮。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