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魔法课堂 | 在结课式上邂逅莎剧

来源:武汉大学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0-12-21 14:44:46

一场场紧张激烈的莎剧表演、一首首令人沉醉的莎剧歌曲、一张张具有大片质感的莎剧海报……一场别开生面的结课式,让莎士比亚戏剧的魅力得到最大化呈现。这场结课式有何不同?它何以得到诸多专家的肯定?让我们一起去武汉大学核心通识课《莎士比亚与西方社会》和一般通识课《莎士比亚戏剧导读》的联合结课式上一探究竟。

“拥有治愈力量的不仅是音乐,还有戏剧。”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莎剧教学团队组织者戴丹妮说。这是莎士比亚戏剧一再倡导的理念,也是学院莎剧团队所坚持的信念。

为了让学生在非密切授课状态下,实现个体心灵的交流与快意思维的碰撞,学生在课前绘制海报,用华丽的色彩、形状与线条将自身对莎剧的理解与情绪展现出来。王雨箫同学以塔罗牌为主题凸显命运的多变,绘制了《李尔王》的海报;遥感信息工程学院的姜广为同学设计的《麦克白》海报被老师和同学称“已有电影大片的质感。”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一主题环节,莎剧社诸心怡同学一首“What is a Youth”令人沉醉不已。新闻与传播学院黎映萍同学表演了一段朱丽叶的独白,展现朱丽叶独处时的美妙幻想与期许,将课堂氛围引到冥思遐想、甜蜜与苦涩交织的天地。

紧接着,一声哀叹闪入屏幕:“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城市设计学院的童艺同学、动力与机械学院的孟扬同学带来紧张刺激的《哈姆雷特》王后寝宫戏,当哈姆雷特与母亲乔特鲁德针锋相对时,同学们忍不住摒住了呼吸。哈姆雷特的一番番质问,将他内心的痛苦尽数呈现出来。

“看这样的一段戏剧比看一本书印象还深刻!”班级的同学们不住感叹。酣畅淋漓的剧情让人领悟出不同处境人物复杂多变的内心波动与命运选择。

疫情期间的戏剧该如何开展?未来人类的命运将走向何方?当来自百老汇的神秘嘉宾夏雨尘出现在屏幕上时,会议室里响起了阵阵热烈掌声,这是莎剧团队精心准备的“彩蛋”环节。夏雨尘本科时曾担任莎剧社主要学术干部,现在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学院学习戏剧管理与制作,曾在百老汇等多家公司实习,有非常丰富的戏剧制作经验。通过夏雨尘的介绍,同学们对疫情下百老汇的现状有了更为直观的认知,一番文化的交流与互鉴洞开了大家的视境。

结课式下半场,在诙谐轻快的配乐中,文学院的李一同学持笔现身,教授如何分步骤画出莎翁肖像与莎剧场面。紧接着,文学院郑涵齐同学播放了自己制作的莎剧混剪。理查二世、亨利五世、维奥拉、凯特琳娜……他将莎翁笔下形形色色的角色生命中最美好的片断一一展现在课堂上,他们有的头戴王冠睥睨天下,有的沉浸在新婚燕尔的幸福中……

线上课堂的两个多小时飞快过去,结课式以歌曲开场,也以歌曲压轴。苏恒悦同学自编自唱《无事生非》主题曲“Sigh no more”,她轻灵曼妙的歌声让人忘记烦恼,携人去尽情享受无悔的青春,投入铅华洗净后的生活。

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下简称“中莎会”)副会长、西南大学博导罗益民教授,中莎会理事、南京大学教授从丛,武汉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副主任、历史学院教授潘迎春等也参加了结课式。

“这样的一门课程很好地体现了通识教育的核心思想。”潘迎春认为,这样的授课方式和结课形式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让同学们充分展现了创造力与艺术能力。

罗益民表示,这样的一次结课式请来了国内著名的莎学专家,不仅对同学们来说是一次丰富的经历,对于老师们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体验。将这些宝贵的经验运用到莎剧教学与传播中去,对中国的莎学研究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教育改革带来的新机遇,应成为智能时代莎剧教学的新路径。”戴丹妮说。随着“互联网+”与教育的进一步融合,数字化已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新引擎。实现网络在线教育常态化已经成为大学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与手段,实现莎剧教学线上线下的一体化,是外国语言文学学院莎剧团队一直以来的前进方向。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武汉大学魔法课堂 | 在结课式上邂逅莎剧。莎剧社诸心怡同学一首。这样的一次结课式请来了国内著名的莎学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