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现有教职工104人、学生1927人,教职工党员占84.6%;学生党员占21.3%;有23个基层党支部,是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学院党委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扎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夯实学院党委主体责任,打造“绿水青山,蓝天筑梦”党建引领工程,构建以“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净土”为目标导向的支撑体系,坚持将党建与中心工作双向融合,用高质量党建“引领学科发展、引领教学科研、引领教师发展、引领学生成才”。
一、讲政治,强作风,打造素质过硬的党员干部队伍
以班子建设为重点,突出政治引领,强化责任担当。坚持每周一召开党政联席会议,系支部书记和系主任列席参加,做到党政配合,院系联动。学院所有班子成员和行政人员组织关系编入各教师支部或学生支部,落实带头进教室、进宿舍、进实验室,把党的领导融入到教学、科研各环节,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决定及时传达和坚决贯彻。以“头雁工程”为抓手,激活雁阵合力,彰显榜样担当。坚持党支部书记“一好双强”选配标准,突出党支部在推进教学科研中的主体作用。大力实施基层支部“对标争先”工程、支部书记“头雁工程”、支部委员“育穗工程”、支部党员“先锋工程”。学院5个教师党支部书记,平均年龄43岁,其中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湖北省“优秀党务工作者”等。
学院党员在脱贫攻坚、疫情防控、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双一流建设等重大任务中铸党魂、担使命。党员获评“全国创新争优奖”、教育部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湖北省高校“优秀党务工作者”、“五一劳动奖章”、“楚天园丁奖”、“本禹志愿服务队”抗疫特别个人等;支部获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学院获“湖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钢铁行业先进集体”,学院党委连续三次获评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
二、把方向,强理想,坚守立德树人的教育初心
以占领意识形态阵地为己任,坚定理想信念,筑牢育人根基。学院党委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健全完善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党支部书记例会、支部主题党日制度,使坚持“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成为师生党员鲜明的政治品格。每年在中国青年报、长江日报、中国教育在线等省市级及以上主流媒体发稿30余篇。以育人成效为导向,创新思政工作方法,坚守教育初心。设立“党员导航”计划,通过“导思想、导规划、导学问、导操行”“四导”育人模式引导学生成长成才。采取佩戴党员徽章、与社区结对共建,设立党员先锋岗等方式,引导党员亮身份、亮形象、亮作为。通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微党课、启智讲堂、道德讲堂,培育学生爱国情怀;依托学院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矿产资源标本陈列馆涵养学生专业底蕴;开展校园文化科技文艺术节、沁湖樱花节、捕鱼节等品牌活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组织“三节三赛”,重视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让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专业建设和课程思政齐头并进。
学院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2个,省级一流专业3个,其中 3个专业已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获党建类省级以上研究课题10余项,研究成果30余项。科普教育基地获教育部点名表扬。连续五年获评湖北省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团队,暑期社会实践团获时任省委书记批示。
三、践使命,聚焦点,扛起推动事业发展的责任担当
以国家需求和行业趋势为导向,统筹谋划、科学决策,构建事业发展共同体。充分发挥党委核心作用、党建工作的主导作用和对重大事项的把关作用,时刻牢记使命,积极参与制定、推进学院发展规划,在工作布局中及时对接,推进学科、专业建设。以技术创新和服务社会为目标,坚持“科教融合”、“产教融合”, 服务国家重大需求。鼓励学院教师以钢铁行业和资源环境领域的关键问题和“卡脖子”技术为研究对象,把科研成果写在祖国的大地上。“钒中心”支部党员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计划等20余项重点项目持续支持下,解决了页岩钒生产源头污染和末端固废等“卡脖子”难题,为国家新增产值35.84亿元,年减排固液气等污染物772.48万t,节水1392万t,为行业进步和节能减排做出了突出贡献。
近年来,学院教师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何梁何利创新奖5项,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重大研发计划、国家自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60余项。
学院党委将获评全国党建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这份沉甸甸的责任,转化为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的战斗力,不断激励师生员工锐意进取、奋楫笃行,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和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胜利召开,共同谱写“党建领院、学术立院、人才强院、特色建院、文化兴院”的学院事业发展新篇章。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