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讲师团党支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牢把握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教育青年的使命任务,聚焦“惟学、惟实、惟是”三项重点行动,系统构建理论学习、宣讲实践和品牌建设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持续推动基层党组织高质量发展,打造高校理论宣讲新阵地。
一、坚持“惟学”行动,筑牢学习研究“园地”
站好理论学习课堂,筑牢学习研究理论根基。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旗帜。一是推进专家“导”学经常化。支部累计开展“思睿读书会”50余场,聆听马克思主义学科理论专家讲理论、讲方法、讲党史,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二是支部成员“互”学常态化。支部常态化开展分享交流“思想汇”“青年圆桌谈”累计近120场,促进理论、观点与方法内化、转化和升华。三是聚焦示范“领”学长效化。支部成员深入浸润到学校主题教育集体授课会、公共思政课集体备课会、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学校微党课比赛现场30余次,在对标先进中深化理论武装、强化政治淬炼,切实将观摩学习成果转化为把握理论脉络、提升宣讲质效的行动自觉。
做好主题党日课堂,打造学习研究资源平台。支部以特色主题党日为载体,打造支部高效学习研究的资源平台。一是开展高校学生支部主题党日联建课堂。支部聚焦党建与业务融合发展,主动对接校内外学生党支部,围绕青年使命、乡村振兴、重大节日等主题,开展支部联建活动70余次,不仅推动了“七个有力”建设,更拓宽了党建工作思路。二是拓展城乡基层支部党日共建课堂。聚焦党史故事、社区治理、党建赋能等议题,支部走进石泉县堰坪村党支部、武汉市军休二中心党支部、洪山区保利公园九里社区党委等开展党日共建活动20余次,实实在在提升了支部党员政治思想水平,助力探索党建赋能新模式。三是组织革命文化党日“学思践悟”课堂。前往石泉县红色革命纪念园、武汉二七纪念馆、江夏革命纪念馆、项英故里、贺胜桥北伐阵亡将士陵园,让支部成员重温红色革命文化,汲取红色力量,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
进入社会实践课堂,推动学习研究提质增效。支部积极引导成员在社会“大课堂”中学思践悟、知行合一。一是躬耕社会实践课堂。支部依托学院力量,主动衔接地方资源,在天门市、石泉县、郧阳县共建支部教育实践基地,连续5个学期派驻成员实际参与到基地的工作实践中,感受价值感悟初心。二是进入调查研究课堂。支部围绕“乡村产业”“人才建设”“教育公平”“生态乡村”“文化振兴”等主题,前往湖北红安、河北正定、广西崇左、陕西安康等乡村一线开展实地调研9次,以理论宣讲、实地调研、互动教学等形式,将党的创新理论、红色故事、国情民情等转化为鲜活的实践教材。三是进入志愿服务课堂。支部积极指导并参与学院理响志愿服务队建设,打造“理说中国”“行走的思政课”等青年志愿服务项目,让思政课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将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机融合。
二、坚持“惟实”行动,夯实理论宣讲“阵地”
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坚定不移做红色初心领航员。一是精心策划促宣讲课件生成。支部聚焦“选题-框架生成-内容筛选-可视呈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课件制作导学流程,及时高效高质指导支部将学习研究成果、党的创新理论生成宣讲课件,目前已累计制作200余套精品课件。二是精心磨课促宣讲队伍过硬。支部聚焦宣讲“内容、形式、台风”,形成了“导磨-堂磨-组磨-交磨”的磨课流程,确保宣讲者宣讲效果极大呈现,四年累计磨课600余小时。三是精彩宣讲促进新思想深入人心。支部高度重视每一次宣讲,从观众定位、宣讲场域、时段控制等多因素出发去“量身打造”精彩宣讲,先后进基层、学校、企业宣讲300余场,累计受众4.8万余人,将党的创新理论用“童真童趣”“青言青语”“百姓家常话”等形式讲给群众,让新理论新思想在群众心中生根开花。
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坚定不移做价值引领的弘扬者。支部以务实行动诠释作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初心与使命。一是支部依托“大思政”课大中小一体化建设平台走进中小学开展“中国故事”宣讲30场,以鲜活的语言和活泼的方式去讲述不同年代的先锋人物,引领学生去感悟奋斗、感恩奉献、感怀祖国,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二是支部深度融入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开展“中国精神”宣讲80余场,深入学校的新生入学教育月、学校党团组织的主题党团日、学生的主题教育日等活动。三是支部走入地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教育实践基地开展“中国力量”宣讲80余场,面向基层干部群众,讲述中国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激荡基层干部为民情怀,汇聚基层群众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自信与自豪。
开展中华优秀文化宣讲,坚定不移做文化传承的建设者。“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汇聚成国家和民族奋进路上强大的精神动力。一是实地挖掘文化素材不断强化文化自信,支部实地探究鬼谷子传说发祥地,走访汉鎏金铜蚕出土地文化遗址公园、石泉革命纪念园、安康博物馆,寻访非遗“石泉柚子茶”,在实地调研中充分积累文化素材,运用于理论宣讲。二是以宣讲助推优秀文化高质量传播,支部成员围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大部署、中华优秀文化等专题,在实地调研中充分积累宣讲素材,打造了《围炉煮茶背后:中国青年与传统文化的双向奔赴》《青绿舞动——激活心中的文化基因》《非遗与青年的“双向奔赴”》等一批优秀文化主题特色课件,走进社区、乡村、学校开展多形式宣讲,以文化为媒,深受群众喜爱,切实做到了以文化人、以文聚力。
三、坚持“惟是”行动,打造青马工程建设“高地”
以“领培计划”筑牢信仰之基,打造“信马”高地。2020年,支部立足实际,围绕筑牢理想信念目标,制定了面向支部开展的“领培学习教育培训计划”。一是开展融“党员政治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知识”于一体的“领培学习计划”,通过“三个一”(一本书、一份笔记、一份心得)的反馈形式促成支部成员贯通党的知识和学科知识,培育支部党员深刻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二是开展融“师辈教育”和“朋辈教育”于一体的“领培教育计划”,通过“围炉师话”沙龙、“院长第一课”“青年论坛”等形式,实现“青蓝结对”传帮带和“青心相吸”志相合,让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之光汇聚发扬。三是开展融“党务”与“业务”于一体的“领培培训计划”,邀请资深研究党务的业务专家以及懂业务的党务能手进入到支部政治学习和党日场域,以他们切身的“在马”经历感染影响支部党员,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就是科学的真理。
以理论宣讲践诺青春誓言,打造“言马”高地。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学科背景的党支部,要将学习研究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高举旗帜宣扬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的行动紧密结合,实现“在马”“信马”“言马”的知行合一。一是支部竭力追求高品质“言马”课件的诞生,多维素材与资源的挖掘与集成,多达10余项的“一主多维”的制度体系护航、集“导磨-堂磨-组磨-交磨”于一体的链条化磨课流程的加持,使得每份课件都各具特色。二是支部理论宣讲始终聚焦“党的创新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文化”三个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核心议题,讲通、讲透、讲活新思想新理论,牢牢站稳“言马”主战场。三是连接线上线下两个阵地,在宣讲载体上下足功夫,线下宣讲注重现场渲染,不断推出理论微型宣讲、高校联动交流宣讲、公开展示示范宣讲、“行走的思政课”实践宣讲;线上注重宣讲趣味性、体验感和收获感,以短平快、可视化、便捷式创新开展理论宣讲让理论在流量中火起来,让思想在点击中亮出来。
用“优秀典型”高扬红色旗帜,打造“传马”高地。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在“传马”使命上,研究生讲师团党支部涌现了许多卓越的党员典型。其中有“全国最美大学生”“全国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中国首位盲人大学生黄莺,她结合党和国家对残疾群体的关心关注政策,累计深入青年和基层开展报告、宣讲185次,受众50000余人次,并创办个人公众号和抖音号“盲着看看”,亲述自己追求信仰追求进步的故事,吸引无数人汇聚到党的旗帜下。有“中国青年好网民”“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操一铭,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为打破居家隔离的“物理屏障”,依托网络联系青年,牵头组建武汉理工大学网络文明志愿者团队,带领团队通宵创作全国首支抗疫青年说唱《武汉加油》,总网点击量破千万。还有始终奋斗在助残一线的焦镜,她积极组织参与“给盲人讲电影”“心心语关爱自闭症儿童”“手心手背关爱聋哑儿童”等助残志愿活动,服务残疾儿童800余人次,累计志愿服务时数2400余小时,募集善款15万余元。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