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后每延误1分钟,抢救成功率便下降10%,4分钟后将出现不可逆的脑细胞损伤……”在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一站式学生社区共享教室内,无锡市红十字会专业急救指导师程益良的话语让在场的“青春无艾”同伴教育志愿服务队学员们高度重视。近日,为深入推进“博爱青春,星火计划”志愿服务品牌建设,进一步提升学生干部与志愿者的应急救护能力,校“青春无艾”同伴教育志愿服务队,开展了一场以“黄金四分钟”急救理念为核心的专项培训,用专业技能为校园安全与志愿服务注入“强心剂”。这也是惠山区“‘职’此‘青’绿 ‘惠’启健康”项目内容之一。


作为深耕多年的志愿服务项目,“青春无艾”同伴教育志愿服务队始终以“传递健康理念、守护生命安全”为宗旨,此次急救培训更是将“星火计划”中“以点带面、辐射全员”的理念落到实处。培训伊始,程老师结合多起发生在校园、社区的真实心脏骤停案例,用触目惊心的数据敲响安全警钟。我国每年约有55万人因心脏骤停猝死,其中90%发生在医院外,而在这“黄金四分钟”内,能否及时开展有效急救,直接决定着生命的走向。老师的讲解不仅让学员们深刻认识到急救技能的重要性,更让大家意识到,作为志愿服务队的一员,掌握急救技能既是对自身的保护,更是对他人生命的责任。

在理论教学环节,程老师围绕心肺复苏(CPR)与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使用展开系统讲解。从判断意识、呼叫救援的前期准备,到“30次胸外按压配合2次人工呼吸”的核心操作准则,再到按压深度、频率、吹气力度等细节要领,程老师逐一拆解演示,确保每个知识点都清晰易懂。针对AED的使用,程老师特别强调“跟随语音提醒操作”的关键要点,“AED设备设计简洁,只要按照语音指引一步步操作,即使是没有急救经验的人也能快速上手,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熟练掌握流程,在紧急时刻不慌乱、不错误。”现场,学员们认真记录笔记,不时举手提问,将疑问逐一化解,为后续实操打下坚实基础。

理论学习结束后,培训进入实操演练环节,这也是检验学习成果、锤炼实战能力的关键环节。教室内,多台急救模拟人整齐摆放,指导老师按照分组,对学员们进行 “一对一”指导与动作纠正。“按压位置要在两乳头连线中点,深度至少5厘米,频率保持在每分钟100-120次”“人工呼吸时要捏住鼻子,确保吹气时胸部有起伏”…… 老师手把手调整学员的按压姿势、呼吸角度,针对部分学员按压力度不足、节奏紊乱等问题,反复示范、耐心讲解。从最初的生疏紧张,到逐渐找到节奏,再到动作规范熟练,学员们在一次次练习中不断精进技能,每一次按压、每一次吹气,都凝聚着对生命的敬畏与守护的决心。“刚开始总担心力度不够,经过老师指导后,终于找到感觉了,现在能很自信地完成一整套操作。”来自“青春无艾”同伴教育志愿服务队的陈浩然说道,他表示今后在志愿服务活动中遇到紧急情况,再也不会因为“不会救”而手足无措。

培训尾声的考核环节,采用“理论测试 + 实操考核”的双重模式,全面检验学员的学习成效。理论测试中,学员们沉着答题,将心肺复苏的操作流程、AED的使用要点等知识准确作答;实操考核时,大家按照标准流程,完整完成从判断情况到胸外按压、人工呼吸的全流程操作,指导老师则从动作规范性、流程完整性、应急反应速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分。最终,全体师生学员共计42人顺利通过考核并取得证书,真正将急救技能学深悟透、学以致用。



此次急救培训,不仅是校“青春无艾” 同伴教育志愿服务队推进“博爱青春 星火计划”的重要举措,更是将应急救护教育融入学生干部培养与志愿服务体系的生动实践。通过培训,学员们不仅提升了应对突发心脏骤停事件的处置能力,更在心中种下了“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种子,为后续开展校园安全宣传、社区志愿服务等活动储备了专业力量。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