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 打造开发区高职大思政立体课堂
一、实施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依托无锡高新区(新吴区)统筹育人资源,构建“区校一体化”大思政工作格局,通过党建引领、文化搭台、师资共育,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推进专业教育、行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融合,打造开发区高职大思政立体课堂。
二、主要做法
学校与无锡高新区(新吴区)共建“1+6+N”(无锡科院+6个街道+多个政府单位、园区、企业、科研院所等)党建联盟体系,形成以党的领导为核心的协同育人保障机制,以“学习强国”线下体验馆为主阵地,整合校内外思政教育和文化育人资源,形成大师资协同育人合力,打造沉浸式、互动式、实践式的大思政立体课堂。
(一)拓展育人场域,构建立体平台
共建思政融合平台。经中宣部批准,学校与无锡高新区(新吴区)共建全国高校首个“学习强国”线下体验馆,融合新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新吴
马克思主义青年学校等思政平台,形成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等“课堂+基地”学习模式,成为区域践行新思想、推动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阵地。
拓展创新实践平台。依托省级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示 范基地推动思政课教育教学协同发展;依托“理响无锡”宣 讲研学教育基地建设师生“弘毅”宣讲团,推出“头雁讲堂”“新吴讲堂”等品牌活动;依托校地共建“一院一品一街道”项目,遴选思政教育现场教学和实践基地,将思政课堂搬到 基层社区、田间地头。
打造民主治理平台。通过校长早餐会、学生校长助理制度等思政育人新载体,走进学生、答疑解惑,将校园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交给学生,提高学生主人翁责任感。
(二)强化品牌建设,搭建文化舞台
以节日文化聚心。设立开学日、毕业日、校友日等特定节日,以迎新、入学教育等场景和活动打造以校园节日文化为载体的文化育人模式,增强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激 发学生爱国爱校热情。
以课程文化增智。通过《礼仪文化》《演讲与口才》等人文素质必修课,《吴文化艺术鉴赏》等特色地方人文通识课, “吴文化”“工匠精神”“诚信教育”等一批“区校一体化课程”,多样化、个性化厚植学生文化底蕴。
以特色文化赋能。以新吴文化校园博览会为载体,推进特色地方文化、先进产业文化、优秀境外文化进校园,培养师生文化自信和地方认同,涵养师生职业理想和工匠精神,培养师生国际眼光和民族情怀,引导学生留在无锡高新区就业创业、安家置业。
(三)坚持引培并举,站稳思政讲台
引培“大师资”。以思政课“大先生”为标准加强师风师德建设;定期选派思政课专任教师赴高新区党政机关、企业、街道等挂职锻炼和调研实践;将全国“时代楷模”“教书育人楷模”、全国劳模、党代表、行业精英等请进校园,聘任地方宣讲团成员、退伍老兵、援藏教师等为校外思政辅导员,构建混编式“大师资”库。
站稳“大讲台”。开设党史党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法律法规三大类选修课和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关讲座课,将思政课讲在高新区第一线,以高新区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提升课堂质效;形成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各专业学院“结对子、送上门、共实践”的共推课程思政模式。
推进“大实践”。围绕志愿服务、理论宣讲、社会调研等实践活动,打造“新吴志愿者学院”等实践教育品牌;结合学分制改革,深化“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组织学生追寻红色足迹、参与乡村振兴,将思政教育融入社会实践、实习实训、创新创业等环节。
三、成果成效
(一)建成了区域思政融合示范阵地
“学习强国”线下体验馆累计承接机关、企事业单位团 体参观学习320 批次、12000人次,面向校外党员群众开展 理论宣讲100余场,受益30000余人。体验馆打造思政融合 平台案例收入2023 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荣膺省社 科普及基地、市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践学基地、“理响无锡”宣讲大联盟研学教育基地等。
(二)实现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学校获教育部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一校一品”特色学校称号、全国高校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案例一等奖;学校被授予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示范项目基地;思政课辅学教材获评“十三五”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立项省级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 门,1 门思政课程获评省在线精品课程;教师立项2023年度高校思政课教师研究专项一般项目1项,获省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中青年教师教学展示一等奖2项;王济勇获评2023年江苏省“最美大学生”,谢炜杰获评第十二届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
(三)形成了开发区高职“大思政”育人的实践范式
党建引领、区校联动、以文化人,全方位共建共享,夯实了多元主体协同育人基础,助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 加速融合成为“大思政立体课堂”,相关经验在《人民日报》 《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江苏省教育厅官网等诸多重要媒体和平台广泛报道。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