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荟领航启新程 赋能发展筑强国
温州理工学院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教工党支部(前身是温州理工学院智能制造与电子工程学院教工第二党支部)成立于2009年9月。支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浙江“两个先行”战略部署,深耕学校“红色循理・精工先锋”党建品牌,以“智荟之光”为行动指引,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在强国建设征程中镌刻“红色芯”印记。支部先后获批第四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第三批浙江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浙江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支部书记刘莹发挥双带头人作用,入选2022年“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培育计划”高层次拔尖人才、荣获2025年“浙江省巾帼建功标兵”,主持7项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项目;支部党员获浙江省“三育人”岗位建功活动先进个人,浙江省高校优秀辅导员,浙江省本科高校首批优秀教务人员等。支部累计完成技术攻关项目300余项,服务企业超1000家,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2000余名,支部坚持“党建+业务”双轮驱动,深化“智荟之光”特色品牌建设,聚力破解企业技术升级堵点、产业发展痛点、人才培养难点,成为高校党建赋能区域经济发展的生动实践。
图1 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教工党支部赴温州永嘉十三军学习
一、“双学四链”筑基,独创产教融合红色范式
支部立足“党建领航、融合赋能”战略定位,以“双学四链”党建赋能体系为核心,充分发挥“双带头人”支部书记“头雁效应”,推动党的建设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同频共振。
1.双学协同并进,筑牢党建引领“强堡垒”。支部深植“第一议题”制度,依托“学习悦享+”平台构建“双线双融”学习矩阵,开展40余场“循迹溯源”“智电清风”等主题党日活动,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全方位融入教学实践与产业一线。支部书记刘莹创新“月周日”立体化学习机制,打造“理论学习+实践研学”党建矩阵。全年开展“书记领学课堂”“党员微讲课堂”10次,覆盖师生党员300余人次,为师生积极分子上专题党课,推动理论学习与实践融合,实现“双向共鸣”学习模式。深入社区开展“党员i廉说”“‘戎光’微讲堂” 20余场,覆盖1000人次,凝聚全员合力锻造党建引领新高地。
图2 教工党支部联合学生党支部共同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图3 支部书记刘莹为教职工讲党课
图4 “领悟全会精神 凝聚发展力量”主题党日活动
2.四链深度耦合,塑造产教融合“新样板”。秉持“智荟之光”理念,深度聚焦浙江“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需求。学院联合共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产业联盟、教学实践基地等近30个,1个入选浙江省高等学校省级产教融合实践基地、2个入选全省产教融合“五个一批”建设名单,累计立项国家级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12项,市级项目50余项,获得“高低压充气柜自动控制系统设计”“双向储能与光伏逆变”等智能电气领域经费超过1000万元。支部积极推动建设多个国家级和省级平台,如全国首批智能装备方向“专精特新产业学院”、浙江省唯一聚焦电气领域的省级产业学院“浙江省智能电气现代产业学院”等,实现党建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贯通”。与正泰、德力西等龙头企业联合成立“党建共同体”,共建温州市重点实验室和博士创新站10个,将党组织的活力注入产业链各环节,实现党建工作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塑造产教融合的全新样板。
二、“揭榜五维”破局,激活企业创新硬核引擎
支部聚焦“服务企业、赋能转型”使命,以“揭榜五维”创新机制为驱动,组建“智荟之光”专家服务团,创新构建“揭榜挂帅”五步法闭环服务体系,全链条打通企业创新堵点,靶向破解企业“卡脖子”难题。
1.五步精准对接,突破新质生产力“技术关”。实施技术攻坚“揭榜挂帅”五步法,即“企业出题、高校张榜、团队揭榜、协同攻关、评估验收”。建立“卡脖子”技术攻坚台账,精准对接企业需求,组织党员骨干团队攻克技术难题。深入企业一线调研800余次,建立企业技术需求“揭榜挂帅”清单,累计解决工业机器人控制、智能装备故障诊断等技术难题3000余项,攻克30余项“卡脖子”技术,助力企业产值提升20%以上,推动“温州制造”向“温州智造”转型。
2.多维数字赋能,打造产业升级“加速器”。聚焦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前沿,支部从平台搭建、知识赋能、标准引领多维发力。协助企业搭建“智能电气工业互联网平台”“安全生产数字化监管系统”等12个平台,推动50余家企业数字化转型,重塑生产管理模式。党员王正宗开展的“应急安全专家说”系列课程累计播放量超100万次,为企业安全管理提供线上支撑。同时,支部党员牵头制定11项国家行业标准,规范产业发展,全面加速产业升级进程。
三、“三维三级”育才,锻造技能精锐核心方阵
支部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以“三维三级”协同育人体系为引擎,将党建融入课程、竞赛、实践,独创“理论+实践+产业”一体化范式,锻造技能精锐方阵,输送高素质“红色工匠”。
1.三维课赛融合,培育创新人才“能量池”。构建课赛融合“三维矩阵”,以课程体系为基础、学科竞赛为载体、创新创业项目为驱动。依托智能电气与物联研究所、省级实验教学示范工程训练中心等多个研究所和实践中心,将“工匠精神”“劳模精神”融入教学案例。用“创新创业工作室”实施“未来科学家培育计划”,开展20余场双创活动,覆盖500余名学生,培育10支学生创业团队,指导学生在“互联网+”“挑战杯”等赛事中斩获17项国家级奖项、83项省级奖项,形成“以赛促学、以学促创”的良好生态。
图5 课赛融合——电气学院党委书记白杨带领团队参加全国智能汽车竞赛合影
2.三级产教协同,构建就业服务“直通车”。与20余家企业共建“产学研用”实践基地,推行“双导师制”“现代学徒制”,实现培养方案校企共制、教学过程校企共施、实训基地校企共享。建立“党员教师—学生—企业”三级对接机制,组织100余名党员教师与学生“1+1”结对,组织“访企拓岗”专项行动25次,解决500余项学业、职业发展难题。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60%进入智能制造相关领域,为地方产业输送大批“懂技术、善创新、有担当”的高素质人才。
下一步,支部将以“智荟引航”为创新轴心,驱动党建强基—产业强链—人才强效的螺旋式跃升。一是聚焦前沿技术攻关。组建由党员骨干牵头的“智能电网”“工业机器人”等“轻骑队”,重点突破新能源材料、装备智能化等多项关键技术,建立“揭榜挂帅-联合攻坚-成果反哺”闭环机制,力争三年内服务企业超100家,助推区域产业产值提升30%。二是深化产教融合机制。拓展与正泰、德力西等龙头企业共建的“党建共同体”,新建校企联合实验室和实践基地,推动“企业导师进课堂、党员教师进车间”双向育人,实现年度产学研合作项目显著增长,技术转化收益突破1000万元。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红色工匠育苗计划”,依托“工匠技能认证中心”等载体,开发“智能装备党员示范课”等特色课程,建设“工程师创新班”定向培养电气产业急需人才,确保毕业生留温就业率,为温州打造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输送“政治过硬、技术精湛”的新生力量。
温州理工学院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教工党支部将始终锚定“党建强、发展强”目标,以“三会一课”提质增效为抓手,持续擦亮“智荟之光”服务品牌,在培养大国工匠、攻克核心技术、服务民营经济中充分发挥高校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助力区域经济腾飞。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