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服务经济社会、科学技术
1.钟兆琳教授指导并参与研制出我国第一台交流发电机和电动机
被誉为“中国电机之父”的钟兆琳教授指导并参与研制出我国第一台交流发电机和电动机,促成了我国第一家民族电机制造厂——华生电动机厂的诞生。
2.电器教研室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三相高压真空开关
1958年王季梅教授主持组建了第一个真空开关研究小组,1964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三相高压真空开关,从而开启了中国真空电器时代,1986年研制成国内第一套可拆式真空灭弧室,王季梅教授也被誉为“中国真空电器之父”。
3.唐照千教授主持下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台频谱分析仪
1959年唐照千教授主持下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台频谱分析仪,1962年建立国内首套集合机械式、电动式、压电晶体式振动台,1970年,成功研制出一种新的裂纹扩展测试技术——涡流检测法,1978年研制成我国第一台涡流式测振仪,为我国力学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4.为中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4机)研制成功作出贡献
1959年,学校郑守淇、于怡元、胡正家等教授为中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4机)的研制成功作出贡献。
5.周惠久院士创立的“多次冲击抗力理论”,开发出 “低碳马氏体的应用基础及开发技术”,研究成果被誉为高校重大科研成果“五朵金花”之一
60年代,我校周惠久院士主持筹建了我国第一个金属学及热处理专业和第一个铸造专业,创立的“多次冲击抗力理论”被国家科委列为1963~1964年100项国家重大科学成果之一,被誉为高校重大科研成果“五朵金花”之一。他领导的课题组率先开展了低碳马氏体的系统研究,突破了对低碳钢选材用材的传统观念,论证了低碳钢淬火后能得到具有优越性能的低碳马氏体,为发挥常用低碳钢的强度潜力开辟了新途径,使低碳马氏体在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中国材料强度学科的建立起了推动作用。
强度研究所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金属断口分析
周惠久院士(中)在做实验
6.无线电系成功研制出我国首台光笔图形显示器
70年代,无线电系成功研制出我国首台光笔图形显示器,填补了国内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工具及通用光笔软件方面的空白。
7.姚熹院士在国际首次发现了铁电陶瓷中晶粒压电共振现象,建立了“微畴-宏畴转变”理论( 1985年获美国陶瓷学会Ross Coffin Purdy奖)
1985年,姚熹院士在双晶和多晶界面的研究中发现了陶瓷晶粒的压电共振现象,计算出了晶粒大小和取向都随机分布的多晶聚集体的介电频谱。在铁电体中的极化弛豫现象的研究中发现了微畴-宏畴转变等一系列新现象,对发展机敏材料有重要意义。1985年获美国陶瓷学会Ross Coffin Purdy奖,该奖是对世界上在陶瓷科技方面作出卓越贡献的学者的最高奖励。
8.程敬之教授课题组研制出我国第一台伪随机码超声多普勒血流仪
1982年,程敬之教授课题组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台相控阵扫描超声人体内脏器官断层显示装置“XKZ-1型相控阵超声诊断仪器”,之后课题组又先后研制出研制出国内第一台复合型相控阵超声诊断仪,国际上第一台伪随机码超声多普勒血流仪、国内第一台超声血流成像仪和第一台多功能声门图仪,为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研究成果“伪随机码超声多普勒血流仪”获198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9.吴业正教授课题组全国首次提出压缩机环状阀设计新方法
1985年,吴业正教授课题组全国首次提出压缩机环状阀设计新方法。研究成果“压缩机环状阀设计新方法”获198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0.郑南宁院士课题组成功研制出国内首个高性能机器视觉及车型与牌照自动识别系统和JZR—V精密装配机器人视觉系统
90年代,郑南宁院士课题组成功研制出国内首个高性能机器视觉及车型与牌照自动识别系统和JZR—V精密装配机器人视觉系统。研究成果“高性能机器视觉及车型与牌照自动识别系统”获199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JZR-V精密装配机器人视觉系统”获199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1.陈听宽教授课题组开发出国内首个超临界锅炉壁温和水动力计算程序
1996年,陈听宽教授课题组开发出国内首个超临界锅炉壁温和水动力计算程序。
12.李涤尘教授课题组首创个性化骨替代物数字化设计与3D打印技术
2001年,李涤尘教授课题组首创个性化骨替代物数字化设计与3D打印技术,2001年实施世界首例3D打印个性化骨替代物病例。
图1 患者下颌骨成釉细瘤
图2 个性化下颌骨替代物原位设计CAD模型
图3 个性化下颌骨替代物体外模拟安装
图4 聚醚醚酮(PEEK)胸骨替代物临床应用
图5 乳房可降解植入物的临床应用
13.徐宗本院士课题组首次提出了非欧氏度量“类二项式公式”,被称之为“徐-罗奇不等式”和“徐-罗奇定理”
2007年,徐宗本院士课题组首次提出了非欧氏度量“类二项式公式”,被称之为“徐-罗奇不等式”和“徐-罗奇定理”,研究成果“基于认知与非欧氏框架的数据建模基础理论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4.蒋庄德院士课题组首创产品复杂曲面高效数字化精密测量技术
2009年,蒋庄德院士课题组首创产品复杂曲面高效数字化精密测量技术。
1. 非球面精密检测中心
2. GMC450测转子-螺旋转子检测
3. 复合式光学复杂形状测量仪
15.孙军教授及其团队国际上首次发现了密排六方钛铝单晶中变形孪晶的强烈尺寸效应,研究成果入选2010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2009年,孙军教授及其团队国际上首次发现了密排六方钛铝单晶中变形孪晶的强烈尺寸效应,被评为2010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16.彭宗仁教授课题组研制成功了我国首台±800kV直流套管和世界首台1100kV交流油-SF6套管
2012年,彭宗仁教授课题组研制成功了我国首台±800kV直流套管和世界首台1100kV交流油-SF6套管,解决我国特高压关键装备的重大需求。
自主研发的特高压套管用高性能环氧复合材料性能特点
自主开发的特高压套管设计方法及优化技术
特高压套管卷制、浸渍、固化关键技术研发与转化
成功研制的世界首个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的±1100kV/5454A直流穿墙套管,已运行在±1100kV特高压昌吉~古泉输电工程
17.杨旭教授课题组首创大功率特种电源多时间尺度精确控制技术
2015年,杨旭教授课题组首创大功率特种电源多时间尺度精确控制技术。
18.郭烈锦院士课题组首次提出了大幅度提高光氢转化效率的新理论新方法,实验转化效率到达世界同期最高水平
2017年,郭烈锦院士课题组首次提出了大幅度提高光氢转化效率的新理论新方法,实验转化效率到达世界同期最高水平。郭烈锦院士团队的科研项目“煤炭超临界水气化制氢发电多联产技术”入选2017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19.苏光辉教授课题组首创先进核动力系统多因素跨维度强耦合动态分析技术,实现了我国自主化三代核电(CAP1400)、华龙一号等国家重大核电工程和国防军工型号的热工水力系统的安全设计
2017年,苏光辉教授课题组首创先进核动力系统多因素跨维度强耦合动态分析技术,实现了我国自主化三代核电(CAP1400)、华龙一号等国家重大核电工程和国防军工型号的热工水力系统的安全设计。
图1 西安交通大学核反应堆热工水力团队(NuTheL)
图2 本成果开发的部分验装置及测试验证系统
图3 本成果开发的蒸汽发生器三维两相分析程序
20.陶文铨院士带领的“西安交通大学热质传递的数值预测控制及其工程应用创新团队”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创新团队奖(等同于国家科学技术一等奖)
2017年,由陶文铨院士带领的“西安交通大学热质传递的数值预测控制及其工程应用创新团队”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创新团队奖(等同于国家科学技术一等奖),该团队对能源与环境工程中基本物理过程-传热传质的强化及其数值模拟预测,从基础理论到广泛的 工业应用的研究一直站在该领域的前沿,研究紧密结合国家的重大需求,将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工程 实际,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1.彭年才课题组突破高通量防污染高效核酸提取、高速升降温过程中的快速热平衡、多通道高灵敏快速荧光检测、全自动宽量程精密移液等核心技术难题,开发高通量多靶标核酸自动化定量检测技术和装备,实现产业化和重大应用,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0年,彭年才课题组突破高通量防污染高效核酸提取、高速升降温过程中的快速热平衡、多通道高灵敏快速荧光检测、全自动宽量程精密移液等核心技术难题,开发高通量多靶标核酸自动化定量检测技术和装备,实现产业化和重大应用,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成果“高通量多靶标核酸自动化定量检测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获202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项目成果产品在服务武汉新冠疫情防控
项目成果产品服务全国抗疫
22.徐卓教授课题组研发出具有超高压电性能的透明铁电单晶,研究成果入选2020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2020年,徐卓教授课题组研发出具有超高压电性能的透明铁电单晶,研究成果入选2020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超高压电性能透明铁电单晶样品
2021年2月27日新闻联播专题播报2020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