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思政润乡村 音乐筑梦促振兴——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工部赴宁强县开展结对帮扶活动纪实
四月的秦巴山区,春意盎然。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工部师生一行14人来到宁强县燕子砭镇,与燕子砭镇初级中学、安乐河镇中心小学开展2025年度“双百工程”结对帮扶活动,用音乐架起了城乡教育融合发展的桥梁。

艺术思政双融合 创新教育新模式
4月11日上午,简朴而庄重的"艺术思政"实践基地挂牌仪式在燕子砭镇初级中学小会议室举行。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谢宝利与燕子砭镇初级中学校长韩勇共同为基地揭牌,标志着两校在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融合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
“将艺术元素融入思政教育,是我们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创新,希望这种将艺术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的创新教学模式,真正成为乡村学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谢宝利在致辞中表示。韩勇表达感谢:“艺术教育是乡村教育的短板,这次活动填补了我们美育资源的不足,为乡村孩子提供了接触艺术的机会,也让思政教育真正活起来。”
在随后召开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座谈会上,燕子砭镇初级中学校长韩勇、副校长李怀全,燕子砭镇中心小学校长黎天宏,安乐河镇中心小学校长徐文强,燕子砭镇中心幼儿园园长徐敏分别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和亟待帮扶解决的问题,并就“线上艺术思政公益课堂”筹建工作展开深入交流,为后续常态化帮扶奠定扎实基础。


多元课堂展风采 美育浸润少年心
同一时间,教学楼内6个课堂同时开展,校园各处洋溢着艺术的芬芳。七年级三个教室里,不同乐器的教学同步进行——七1班教室内,学工部魏莎莎老师指导的45名学生正学习口风琴基础指法;七2班,音乐教育学院学生刘雨晨带领44名同学吹奏竖笛入门曲目,用游戏的方式教授竖笛演奏技巧,孩子们的笑声与笛声交织在一起;而在七3班,民乐系学生汪思妍则向40名学生传授葫芦丝的演奏技巧,让学生们领略到民族乐器的独特韵味。“以前只见过别人演奏这些乐器,没想到今天能亲手摸到、学着吹响。”学生们兴奋地说。
舞蹈教室成为欢乐的海洋,马克思主义学院艺术思政方向研究生先玺,带领20名舞蹈社团学生,结合宁强县羌族文化特色排练民族舞基础动作。马克思主义学院艺术思政方向研究生王颖洁,在音乐教育学院学生同艺玮的配合下,指导合唱社团35名学生排练歌曲《如愿》,将音乐理论与红色文化相结合,让学生在歌唱中感受家国情怀。大会议室内,“艺术思政”重点研究基地主任张津波老师的专题讲座《行走的大思政课》,为50名八年级学生和教师打开了艺术与思政融合的新视野。

长效机制谋发展 乡村振兴谱新篇
“这次活动不是终点,而是起点。”西安音乐学院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骆玉柏强调。此次结对帮扶活动,是我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通过艺术教育的独特魅力,不仅丰富了乡村学校的课程体系,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美的种子,为乡村教育振兴注入了文化艺术力量。
学工部副部长刘菲儿表示,将结合此次活动制定长期帮扶计划,后续可尝试通过派遣师生支教、建立线上教学平台、组织乡村教师培训等方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常态化共享,让艺术教育的阳光持续照耀乡村校园。

活动结束时,稚嫩却充满希望的乐器声和欢笑声依然在燕子砭镇初级中学校园里回荡。正如马克思主义学院支部书记王霞所说:“我们带来的不仅是几节课、一次活动,更是一颗颗艺术的种子,期待它们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