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答卷人丨陈世江:奔赴!新疆基层有我
艺心向党践初心 知行合一筑芳华
陈世江,中共党员,西安音乐学院2022级马克思主义学院艺术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获得西安音乐学院2025届优秀研究生毕业生、优秀学位论文。求学期间,曾两次获国家奖学金(本硕),是2020年度“中国电信奖学金·飞Young奖”西安音乐学院唯一获得者,并斩获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红色全景资源创意展示大赛三等奖、陕西省高校百家育心艺术作品大赛“金杯奖”等国家级荣誉五项、省级荣誉三项及校级荣誉二十余项。在《学习强国》《新西部》等平台及期刊上发表文章六篇,在个人微信公众号“思想风暴窝”发表诗歌、剧本等原创作品十余篇。当前,陈世江已通过考试,被录用为新疆克州基层公务员,已奔赴祖国西部边陲扎根奉献。

学思践悟:在“知”与“行”的辩证中淬炼成长
“音乐是照进灵魂的光。”本科考入西安音乐学院后,怀着对艺术的深深热爱,陈世江刻苦学习中西艺术史、艺术哲学等理论课程,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多次取得专业第一的优异成绩。2022年,凭借出色表现,他顺利考取本校艺术学理论(艺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读研期间,在系统学习了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等课程后,也让陈世江打开了思维的新维度。他将《瓦尔登湖》的宁静哲思与《大学》“知止而后有定”的传统智慧相结合,在学习强国平台发表《心定·心静·心安》一文,浏览量超3.4万次。
他参加“全国大学生红色全景资源创意展示大赛”,创作过程中反复查阅红色史料,和团队成员头脑风暴,创作的以红色文化为内核的艺术作品,荣获国家级奖项。在“千马甘行”全国高校思政课比赛中,疫情封校打乱了所有计划,他在宿舍对着电脑,反复修改打磨演讲稿,最终以“云端抠像”技术成功完成比赛展示,成功入围“千马廿行”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学子联学联讲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活动。那些与团队成员并肩作战的日子,让他深刻体会到“独木难支,众行致远”的含义。

以爱筑梦:在志愿服务中诠释青年担当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从陕西宁强县山区支教到新冠疫情防控,陈世江始终用行动践行青年责任。2020年寒假,他主动组队前往陕西省宁强县巨亭镇中心小学支教。在支教过程中,他看到山区学生“骑摩托车翻山越岭求学”的艰辛求学路,课堂上孩子们眼中流露出的求知渴望,比任何语言都有力量。支教结束那天,学生们对老师依依不舍,但短期支教的体验让他明白,或许教的知识有限,但为山区孩子播撒希望的种子,点燃他们追求梦想的勇气更是意义所在。此外,陈世江还积极参与特殊教育学校义演、无偿献血等志愿服务活动,并荣获“抗击新冠疫情优秀志愿者”荣誉称号。

笔耕不辍:在文字与音符中传递思想温度
作为“思想风暴窝”公众号主理人,陈世江用文字记录时代思考。他的剧本《此心光明》《加1分的事儿》入选学校廉洁文化优秀作品,歌词《百年赋》登上《音乐天地》期刊,与导师合作的《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对大学生树立和践行正确人生观的启示》发表于《新西部》。他始终相信“真正有力量的作品,总在不经意间传递思想价值”,创作的抗疫歌曲《江城梅花终会开》以身边故事为灵感,斩获省级“金杯奖”;征文《一名青年大学生党员的内心独白》用真诚笔触叩击读者心灵,发表于《西安科技大学报》。这些作品用鲜活的故事和情感,让读者、听众在共鸣中感受力量,这便是他对创作的坚持与追求。

他说,“学习的终极目标,是让自己幸福,并帮助更多人幸福。”从音乐艺术到“艺术思政”,从校园到基层,陈世江用七年时间书写了“热爱可抵万难,初心照亮远方”的青春答卷。未来,他将继续以艺术为媒、以思政为魂,在“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道路上,做新时代青年的追光者与引路人。

扎根祖国西极,我选择做一粒种子,落在边疆的土壤中,才懂得真正的生长。向下扎根,恰是向上成全;身在边陲,心向辽阔。这里的天地教我:奉献从不高亢,它如昆仑的砾石,沉默而坚硬;担当也非重负,而是生命在无垠中的从容展开。感恩母校赋予我审美的眼,如今用它注视美好的人间。从舞台走向旷野,让音符归于心声,我愿以最朴素的方式,写一首关于“在场”的诗:以沙作墨,以心为纸,以每一个被需要的晨昏为句读。
——陈世江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