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事业关系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建设海洋强国必须锻造一流航海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多次强调要“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为我国航海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2025年6月30日至7月4日,航海学院2023级学子赴青岛开展为期五天的认识实习活动,实地探访海洋科研机构、军事院校与国之重器,深化对航海强国战略的理解。
深海探索:科技与战略的新疆域
6月30日上午,实习队伍在班主任和闫争超辅导员的带领下,首站抵达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在深海成就馆内,讲解员系统阐释了“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三大战略方向的技术突破与装备创新。从“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到“海龙”系列无人遥控潜水器,从多波束测深系统到海底观测网络,一系列国之重器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我国深海科技从跟跑、并跑向领跑的跨越式发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其成功坐底马里亚纳海沟(深度10909米)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全球海洋最深处开展科学探索和研究的能力。
下午,同学们前往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潜艇学院参观,走进潜艇学院的院史馆、天象馆、图书馆及专业实验室,并和潜艇学院教员展开热烈交流。在活动的最后,马亮教授针对我国周边潜艇的发展作了学术报告,同学们纷纷表示获益良多,要发奋图强,为我国航海事业发展作出贡献。
历史传承与现代创新的交响
7月1日的行程充满文化厚重感与科技创新活力。上午在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创立于1995年的山大博物馆让同学们流连忘返。商周青铜鼎的厚重纹饰诉说着早期华夏文明的辉煌,汉代画像石则生动记载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这些珍贵文物无声地诠释着一个真理:中华民族的兴衰始终与海洋命运息息相关。
下午的“深海一号”考察船和深海之路成就馆参观将时空拉回现代科技前沿。工作人员重点讲解了载人潜水器水面收放系统,ROV、AUV收放系统,成功解决了载人潜水器、ROV、AUV等深海装备同船协同作业布放回收难题。在深海之路成就馆,同学们目睹了潜水器拍摄的海底高清影像——热液喷口周围奇特的化能生态系统,仿佛打开了地球生命起源的另一扇窗口。
7月2日的行程聚焦于海军航空大学青岛校区。在这里,同学们系统学习了舰载机起降技术、航空反潜战术等专业知识。模拟飞行训练室内,先进的舰载机起降模拟系统让同学们亲身体验了在航母甲板上降落的惊心动魄。
历史镜鉴与未来展望
7月3日至4日,实习队伍先后参观了海军博物馆、海信日立公司及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创新发展基地。在海军博物馆,从北洋水师的“定远”舰铁锚到现代航母辽宁舰的缩比模型,一部浓缩的中国海军发展史展现眼前。055型驱逐舰的垂直发射系统、舰载相控阵雷达等尖端装备,彰显着我海军装备信息化水平的飞跃提升。
在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负责人向同学们展示的船用低温制冷系统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负责人介绍道:“这套系统能在-60℃环境下稳定运行,已成功应用于极地科考船,其核心技术完全自主可控。”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重要指示的生动实践。
在海信日立公司参观时,企业介绍人向同学们展示了其公司所负责的智能交通协同控制系统,先进医疗器械以及便民家居用品。海信公司“三品牌多模块”的运作模式也让同学们体会到优秀企业对于国家民生以及公共服务领域的责任意识。
心灵回响:学员感悟集萃
王琪淏同学感慨:“胶州湾跨海大桥不仅是物理连接,更是文明对话的象征。当钢铁长龙划破碧波,我忽然明白,海洋强国建设需要更多这样的创造性连接——连接历史与现实,连接科技与人文。”
管笛同学则从科技视角获得启示:“在海军博物馆的AR体验中,055型驱逐舰的数字孪生体让我震撼。未来的海战将是算法与智能的较量,但制胜关键仍是人类对海洋本质的理解与尊重。”
向海图强:新时代的航海宣言
五天的青岛实习,恰似一场与海洋文明的深度对话。在锈迹斑斑的舰炮前触摸历史伤痕,在量子实验室感受创新脉动;从深海微生物的抗癌潜力领悟海洋资源价值,从明代海禁的教训理解开放包容的重要——这种历史的纵深感与科技的先锋性在青岛这座城中奇妙交融。
“向海而兴、背海而衰,不能制海、必为海制。”这十六字箴言如黄钟大吕,在青岛的碧海蓝天间反复叩击着航海学子的心灵。从1980年代延续至今的青岛实习传统,承载了几代航海人的蓝色梦想。站在新的历史方位,2023级航海学子必将以此次实习为起点,锚定“精于术业、忠于使命”的航向,在建设海洋强国的征程中劈波斩浪,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海洋中国!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