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强国行”成果展示⎮西北师范大学:党建引领,守护高原水环境安全

发布时间:2025-05-20 21:36:51

西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高原交汇区水资源安全与水环境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党支部,作为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及西北师范大学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在卢小泉教授带领下,立足甘肃资源优势,聚焦环境境与能源领域前沿问题及地方发展需求,以科研攻关创新服务功能型党支部为定位,为科技兴省战略提供科技支撑。

支部秉持小规模、高水平、有特色发展方针,在电化学、生物学、环境科学等交叉学科形成优势,以学科融合、协同攻关的优良传统,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重大科研任务。坚持头雁引领、理论提升、党建共建、先锋示范品牌建设,创新党建+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党建业务深度融合。近五年,支部的党员共主持研发的国家重大、重点研发项目6项,教育部项目5项,财政部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项、青年项目3项、地区基金项目17项,甘肃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2项、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资金1项、甘肃省重点研发项目2项、教育厅成果转化培育项目1项,中科院西部之光青年学者项目2项。支部党员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Analytical Chemistry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SCI研究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7部,其中英文专著2部,软件著作权1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5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1项,转让发明专利9项。

党建引领  筑牢生态保护的科研红色堡垒

支部以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为指引,创新实施先锋领航工程,通过双带头人卢小泉教授的示范引领,系统性构建思想筑基-业务淬炼-服务践行三维培养体系,构建党建+教学+科研+服务四维融创体系,打造出党建与教学科研深度融合的新模式。该模式以强思想铸魂、以精业务赋能、以重服务强基,培育党建与业务双融双促的示范标杆,走出党建业务深度融合的特色发展新路径。支部创新性构建双带头人引领机制,逐步深化党建联建协同发展模式,与中科院兰州化物所、兰大一院等科研医疗单位深化战略合作,架起资源联享、发展联动的桥梁,以党建引领贯穿于科研攻关、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全过程,推动强国行专项行动落地见效,打造党建引领科创生态双向赋能的示范标杆。支部紧扣党的创新理论学习主线,开展系列专题党课及主题活动:围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积极参与西北师范大学组织的专家辅导报告;秉持以奉献精神与家国情怀为己任的教育初心,来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从砥砺奋发担使命,勇毅前行开新局的实践魄力中凝聚奋进力量;依托凝心聚力抓党建,提升业务促发展推进党建和业务一融双高经验分享交流会。支部书记卢小泉教授发挥头雁作用,开展宣讲活动累计20余场,覆盖受众达1000余人次,切实做到了让党的声音走进课堂、走进科研一线。

微信图片_20250520213030

科技赋能  开辟科技富农产业发展新途径

支部聚焦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品牌强农目标,以科技创新赋能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党支部书记作为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地理标志农产品评审组首席专家,牵头构建科学评审+品牌培育双融双促新体系,带队深入河西、陇东等农产品核心产区考察调研,完成包含麦积核桃”“张掖牛肉30余种极具地域特色的农产品质量把控与规范化生产的指导工作,助力甘味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升级,有效提升农业综合效益与产品附加值。

图片1

此外,科研团队创新性构建科技赋能+文化铸魂融合发展模式。一方面传承学科交叉协作优势,以苦水玫瑰、陇南枸杞等甘肃特色作物为原料,依托现代生物高效提取技术,开发具有地域标识性的天然护肤产品,通过科研、技术的协同攻关发力,形成基础研究-工艺优化-产品开发的可持续闭环产业链条。另一方面首创专家IP+艺术赋能推广方式,将大黄、当归等十余种陇原道地农产品的成分功效融入诗词书法,打造既具科学严谨性又不失文化感染力的甘味产品标识体系,推动农产品从初级食材向集健康价值与文化符号于一体的灵活载体转化。为西部资源型地区探索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新路径,为精准脱贫与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科技动能。

教育服务 构建思政铸魂+专业育人深度融合体系

党支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将教育家精神融入育人全过程,以党建+教学融合模式为抓手,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同频共振、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同向同行。通过主题党日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研讨会,强化教师主体作用,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水平。何晓燕教授分享仪器分析助力民族振兴课程思政项目实践经验,王雪梅教授等骨干教师参与研讨交流,共同构建分析化学思政教学素材库,推动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同向同行。

图片3

针对不同培养阶段精准施策:面向新生以双碳战略下的能源前沿案例为切入点,开设学科启蒙+思政浸润特色导论课,激发专业兴趣与家国情怀;在青年教师培养中,系统传授问题导向科研思维与科教融合教学方法,助力青年教师同步提升学术水平与育人能力。支部党员教师以每周研究组会为载体开展思政教育,厚植学生爱国情怀。截至 20246月,重点实验室培养博士后5名、博士28名、硕士203名、本科生227名及留学生8名,支部通过党建链串起教学链”“科研链,形成从新生启蒙到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全周期育人闭环,既为学科发展储备了拔尖创新人才,又为双碳战略等国家需求输送了专业生力军。支部导师团队2022年荣获甘肃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称号,指导学生在互联网+”“创新创业等大赛中获奖。这些实践切实展现了党建引领下,党支部在教学、育人、科研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的积极成果,为高校党建与学科发展融合提供了有益范例。

科研攻坚 以国家战略需求引领卡脖子技术突破

党支部紧扣国家重大战略,卢小泉教授牵头组建跨学科攻关团队,直面光电领域卡脖子技术难题。在国际上率先开创了对卟啉分子电化学性质进行系统性研究的先河,以卟啉作为界面电荷转移媒介,有效促进了电荷传输效率。针对光敏材料中电荷难以表征的化学测量学难题,在国内率先搭建了光响应的扫描光电化学显微镜,攻克了空穴转移动力学原位量化难等卡脖子技术,推动了光电化学微区原位表征新仪器的设计与研制,填补了材料微纳界面上光电化学反应、电荷分布等过程动态表征方法的空白。构建了一系列电荷调控新策略,采用自主研制的扫描光电化学显微镜(SPECM)原位检测技术,实现了对电荷转移和表面结构变化的原位分析,促进了新型光电催化体系的构建及其光解水制氢应用研究,对探究材料微纳界面反应动力学、机理及新材料的研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研究成果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并取得多项自主知识产权。此外,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国家战略,党支部主导建立水污染诊断-治理-预警技术体系。团队研发可视化快检、荧光传感及电化学传感等技术,实现复杂水体中污染物精准识别;创新光能驱动界面策略,构建高效污染物去除系统。

图片22

下一步,支部将继续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持续深化党建+融合模式,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紧扣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建设要求,聚焦党建引领、科技赋能、生态守护、育人铸魂四大核心任务。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立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殷切期盼和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需求,严格落实教育部强国行专项行动部署,强化双带头人责任担当,全面提升党支部组织力、引领力和服务力。通过深化党建联建、优化教育服务、突破科技瓶颈、创新实践育人等专项行动,奋力实现党建引领强根基”“科技攻关破难题”“生态服务惠民生”“实践育人树品牌的工作目标,引导师生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与教育强国实践,切实增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自觉与使命担当,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责任编辑:霍淑慧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党支部以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为指引,坚持“头雁引领、理论提升、党建共建、先锋示范”品牌建设,推动党建业务深度融合。
    热度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