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理工学院能源化工工程学院教师党支部始终将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切实强化政治引领,把牢正确方向。支部书记认真履行第一责任,团结带领全体党员,持续强化理论武装,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支部得到全面贯彻、落地见效。
一、强化理论武装 深化党建联建
(一)思想铸魂强化理论武装
支部常态化开展理论学习教育,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人才、新疆工作及国家能源安全等方面的重要讲话精神。支部紧扣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要求,将银龄教师“传帮带”优势转化为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力量。围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核心需求,组织银龄教师专题讲座,内容聚焦能源化工领域前沿动态、关键技术攻关与教学创新实践,具体涵盖化工工艺优化、新能源应用、新材料研发及工程教育理念等多个方面。截至目前,累计开展讲座17场次,不仅为师生打通了学科经验传承与学术视野拓展的通道,更以党建引领夯实了学院教研根基,让 “传帮带”在党建赋能下焕发新活力,切实推动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同见效。
(二)党建联建激活发展动能
支部以“凝聚合力、协同发展”为目标,着力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党建共建机制。一是支部与温州大学建立党组织共建关系,与中南大学、浙江科技大学等中东部高校构建“一校一院”对口帮扶体系,通过课程共建、资源共享、联合攻关等方式有效提升教研水平;二是与塔河炼化、中泰化学等龙头企业共建产学研平台,推动企业真实课题进课堂、进毕业设计,深化产教融合;三是积极推进校地合作,依托与库车市的合作协议及拜城实训分中心建设,实施“一校一院、一院一产、一地一策”工作模式,精准对接地方产业发展需求。这一系列举措构建了高校、企业、地方协同共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格局,为培养知疆爱疆的高素质能源化工人才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创新育人体系 深化教学改革
以科普教育为基础,深化教学改革,形成“‘三融三阶三联’培养知疆爱疆的能源化工应用型绿色低碳人才”的育人体系,有效破解了边疆能源化工人才培养难题,获批2025年度自治区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在此框架下,王慧教授主讲的《工程热力学》先后获批自治区级及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成为改革成效的典范。通过系统开展课程思政研讨,教师团队深入挖掘专业教学与区域产业结合点,建成涵盖各专业的“知识点+新疆产业应用”课程思政案例150个,推动价值塑造与能力培养深度融合。以此为基础申报的“面向新疆能源化工绿色发展的知疆爱疆工程师培养体系创新”项目,于2025年成功入选教育部立德树人机制综合改革试点,标志着我院育人模式从实践探索上升为具有示范推广价值的制度性成果,为边疆高等教育改革与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攻关核心技术 服务区域发展
(一)聚焦需求导向
始终把自治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需求作为科研方向的第一信号,成立由校内外专家、行业龙头共同组成的“能源化工技术专家委员会”,围绕绿电制氢与储氢材料、能源动力与催化转化、复合新材料绿色循环三大核心领域,组建高水平科研团队。
(二)聚焦团队建设
构建起“援疆人才—学术骨干—青年教师”三级人才梯队。一是巧借外力,柔性引进天池特聘教授8人、银龄教授14人及援疆小组团9个,组建了一支50余人的援疆高层次人才队伍,注入核心智力资源。二是强化中坚,由学院内部教授、副教授及博士组建学术骨干队伍,具体承担学科方向凝练、科研团队组建与重大课题攻关等核心任务,成为承上启下的中流砥柱。三是精准育青,为每位青年教师“一人一策”配备援疆导师,手把手指导项目申报,引入先进科研方法。在此体系下,常态化组织教师参与高水平学术交流与培训,系统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为项目高质量申报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聚焦平台赋能
依托“新疆新能源与储能技术重点实验室”,学院与塔河炼化、中泰化学等10余家行业头部企业共建联合研发中心,已建成中试基地2000平方米、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1个,实现“实验室—中试—产业化”无缝衔接。学院利用“一校一院”机制,共享中南大学、温州大学等共建高校的科研平台和科研资源。同时建立系统化、精细化的科研项目协同机制,在申报关键期组织产业教授和援建高校专家多轮评审,严格把关选题、创新性和可行性。安排特聘教授和银龄教授一对一指导申报材料撰写,显著提高了项目立项成功率。
(四)聚焦学术引智
支部依托学校教师发展中心,累计邀请李家明院士、高松院士等60余位国内外知名专家举办“能源前沿”系列高端学术讲座,并于2024年联合中国硅酸盐协会成功举办“第一届西部新能源与储能技术研讨会”,吸引200余名领域专家参会,显著提升了学院的区域学术影响力。师资队伍建设持续加强,2025年引进博士12人,党员教师在科研攻关与产教融合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同年,学院在科研立项上取得重大突破,共获批13项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1项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立项数占全校63.6%,获批经费176万元,占全校总经费的74%,实现数量与经费的双重跃升。成果转化路径清晰,年度立项课题中80%以上直接来源于企业技术难题或自治区重大工程需求,充分体现了科研工作与区域发展的紧密对接。
四、深化实践育人 拓展社会服务
支部书记主动牵头,以党建力量统筹实习资源对接工作,聚焦疆内化工产业优质企业,先后联系60余家行业内优秀单位,通过精准对接企业需求与学生培养目标,为实践育人搭建“校企直通”桥梁,确保实习工作始终围绕“以实践促成长”的育人核心推进。支部党员带头积极筛选征集到300余个专业契合度高的实习岗位,与学生课程体系、技能培养目标深度匹配,让学生能在真实生产场景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以科普为载体开展思政教育,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支部构建并落实“分阶段、递进式”实践育人路径:大一聚焦“说科普”,锤炼知识转化与表达能力;大二侧重“设计实验”,提升创新与动手能力;大三开展“公益行”,深化基层服务意识。利用周末、寒暑假,常态化组织“十百万”科普志愿服务小分队,赴阿克苏地区、克州等地40余所农村中小学及社区开展讲座、实验演示等活动。累计400余人次志愿者参与,服务时长超万小时,既深化学生专业知识,更推动其在基层实践与民族交往中厚植家国情怀,实现知识、能力、价值培养有机统一。建立的能源绿色可持续发展科普大思政教育实践体验基地获批2024年度全国高校20个综合性教育基地之一。
“十百万”科普品牌活动及其衍生成果,先后被中国新闻网、中国网、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凤凰新闻等国家级媒体,石榴云、自治区科协平台等自治区级主流媒体,以及阿克苏市共青团等地方媒体共计10余家平台宣传报道超过50次。报道普遍提及活动获得了南疆中小学及社区的“一致好评”,塑造了边疆高校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社会、担当作为的良好形象。
下一步,新疆理工学院能源化工工程学院教师党支部将深化培育工程,巩固成果,提升支部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为培养知疆爱疆、扎根边疆的卓越工程师,服务新疆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力。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