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传薪火 绿洲工匠谱新篇——构建“劳创融合”育人体系打造边疆振兴 青春方阵
在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与边疆区域发展紧密交织的宏大背景下,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水利建筑工程学院水利党支部勇立时代潮头,积极探索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教育发展路径。水利党支部现有正式党员14名,其中副教授及以上职称以上10人,硕士学历及以上占比达78%,形成了“老中青”三代有机结合、优势互补的梯队结构,主要承担水利工程、现代农业技术、机电排灌工程技术等专业的教育教学工作。党支部紧密围绕边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党建引领、产教融合、数字赋能、边疆振兴”为主线,深度融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高质量发展”的伟大征程,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新形成了“红色领航+蓝色赋能”的双轮驱动模式,为边疆水利及农业事业的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党建引领与战略定位:“边疆职教立标杆,七心工程强根基”
水利党支部以党建为引领,锚定立德树人职责使命,不断探索与实践,构建“七心七强七有力”党建模式,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打造“三高型平台”,形成现代农业和机电排灌双高专业群。与广州中望龙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国产工业软件现代产业学院”、与新疆天业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共建“智慧农业产业学院”,形成校企双元育人模式,实现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紧密衔接,为边疆职教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强能筑基:锻造“双带头人”先锋队伍
1.队伍结构优化
党支部秉承“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师资队伍中省级名师2名,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核心成员4名,省级双高群建设项目骨干成员7名,建成实力雄厚“70后技术传承+80后攻坚骨干+90后创新主力”的人才梯队。近3年,支部成员积极主持并参与国家项目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项,与企业合作共建教学资源库,开发精品在线课程8门,编著教材7部,成果丰硕,为教学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能力提升工程
党支部深入实施“三带三促”培养计划,即党员带动骨干促进教学质量提升、教授引领团队推动科研创新发展、支部携手专业共促整体进步。为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党支部年均选派6名优秀党员教师前往新疆瑞晟城市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天业节水集团等知名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教师累计取得行业注册职业资格证书22个,有效提升了教师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近3年,支部党员积极申报市级以上项目10项,研究课题15项,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50篇,充分展现了党支部在党建与专业方面的互融互促。
(二)机制创新:构建“七心工程”实践矩阵
党支部将兵团精神融入育人全过程,创新设计“七心七强七有力”行动框架(见表1),形成“红色基因传承—蓝色技能锻造—绿色服务践行”的闭环育人机制。通过实施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程,党支部在理想信念教育、数字技术能力培养、产教融合机制深化、成长支持体系完善、技术攻关转化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助力以及筑牢廉洁自律防线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工程名称 |
核心任务 |
实施路径 |
关键成果 |
红心铸魂 |
筑牢理想信念根基 |
建设VR军垦记忆馆(含3D数字化展品117件); 组织玛河边“军垦第一连”实践活动8场。 |
学生入党申请率从12%提升至32%; 原创情景剧《大漠誓言》中“戈壁滩上盖花园”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舞蹈类三等奖。 |
匠心赋能 |
强化数字技术能力 |
建设BIM虚拟仿真工坊; 开发《棉花栽培技术》等8个教学模块; 引入数字农业虚拟仿真实训平台。 |
获兵团职业院校各类大赛一等奖5项; 1+X建筑信息模型(BIM)证书通过率100%。 |
联心聚力 |
深化产教融合机制 |
与新疆天业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设立团场实训基地4个; 共建“国产工业软件产业学院”。 |
横向课题数量10项; 校企联合制定行业标准1项。 |
暖心护航 |
完善成长支持体系 |
建立学业-职业双导师制; 开展少数民族学生“语言+技能”帮扶; 形成“我为群众办实事”机制。 |
毕业生留疆率提升至94%; 少数民族学生就业率从89%提升至95%; 解决师生关心急难问题48项。 |
潜心研创 |
推动技术攻关转化 |
校企共同组建“兵团节水灌溉服务平台”; 建设兵团数字农业协同创新中心。 |
授权专利8项; 校企共同研发的智能施肥机在5万亩棉田推广应用。 |
同心服务 |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
实施“万亩棉田”节水灌溉技术培训; 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 |
培训农牧民2600人次; 助力节水技术覆盖率提升至100%。 |
廉心固本 |
筑牢廉洁自律防线 |
建立“廉政风险防控清单”; 开展腐败案例警示教育; 设立党外廉政监督员; 签订师德师风承诺书。 |
近三年师生廉洁问题零投诉; 获得校级以上师德模范3人。 |
表1-“七心七强七有力”行动框架
(三)品牌塑造:打造“行走的党课”实践范式
1.赓续兵团红色基因
支部深入挖掘兵团屯垦戍边的丰富红色资源,创新打造了“课堂讲授+实地体验+数字技术赋能”的立体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课堂上,教师为学生讲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历史及模范人物生动事迹,利用研学活动开展“行走的思政课”教育,师生奔赴军垦第一连、石河子军垦博物馆等地,实地讲授兵团发展史、新中国建设史相关内容,身临其境感悟兵团精神。支部联合石河子军垦博物馆共同开发“云游兵团”虚拟展厅项目,项目全面展示了兵团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建设种德育人基地,实现VR体验全覆盖,数字技术赋能让每一位师生都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军垦精神的伟大力量。
2.实践育人提质增效
将党建活动与专业技术服务深度融合,师生党员团队发挥专业优势,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荣获兵团优秀实践团队荣誉称号。为143团提供智能施肥机技术支持与服务,累计完成397套设备安装调试,创造经济价值49.63万元。不仅彰显了党建引领专业实践的成效,更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服务基层的生动实践,为学生成长成才搭建了广阔舞台。
3.成效辐射:形成边疆党建示范品牌
师生党员与新疆天业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编制的《庭院重力滴灌系统》企业标准实现全疆推广,为农业技术普及与现代化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接待疆内外考察团10批次。2024年,“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项目通过验收。
通过体系化建设,支部育人成效显著: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留疆率达90%以上,为边疆发展持续输送高技能专业人才。
二、校企融通与智慧赋能
(一)红色联盟强基: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
1.党建联建谋发展
支部联合新疆天业节水灌溉股份有限公司、新疆瑞晟城市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等7家单位,签订《党建共建合作协议》,建立“党建共建、项目共研、成果共享”三大机制。围绕智能灌溉、现代农业等方向开展协同创新,获三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一项发明专利。在第八师143团已推广应用1.2万亩,棉花亩均增产15%。校企协作共同攻克“基于节水灌溉社会化服务信息平台的棉花水肥一体化节能增效、棉田棉叶螨减药增效防控关键技术”等技术难题4项。
2.资源互通提效能
学院对外网站专门设立党建平台,及时将党的方针政策、党的重要活动及党建信息等内容进行公布。依托职教联盟共建“2个产业学院”,企业投入设备价值580万元,建成虚实结合的“四中心一基地”(数字农业虚拟仿真实训中心 、创新创业BIM虚拟仿真实训中心、作物种植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农业灌区仿真实训室)。校企联合开发《现代农业技术》《微灌工程设备运行与管理》等新型活页式教材3部,将企业真实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20个,实现“工程项目进课堂、行业标准进教材”。
(二)智慧技术赋能:打造民生服务新范式
1.数字平台筑基
支部联合企业共同研发了棉花标准化种植系统管理平台,该平台集成了3200套物联网感知设备与传感器设备,能够实时监测覆盖2万亩示范田的土壤墒情、气象数据以及作物长势等关键信息。在143团基地的实际应用中,该平台有效实现了棉花亩均节水29%的显著成效,将每亩用水量从450立方米降低至320立方米。此外,该平台还成功获得了16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其相关技术已在南疆多个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展现了良好的推广价值和应用前景。
2.技术服务惠民
支部聚焦边疆农业发展需求,创新构建“田间课堂+云端服务”双轨模式,为技术推广与农民技能提升提供有力保障。在2个团场设立技术服务站,师生团队每年驻点服务达90天,深入一线为职工提供技术指导和解决方案。
通过举办现场演示会,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让团场职工直观感受节水灌溉施肥系统的实际效果,提高其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服务内容覆盖节水灌溉施肥系统设备的安装、调试和维护操作,手把手教学,确保职工能够独立使用和维护系统。与此同时,借助云端服务模式,为团场提供远程技术支持,实现了线上线下无缝衔接。通过技术服务切实推动了农业科技的普及与应用,提升了团场职工的生产技能,促进边疆地区节水农业技术的推广,为区域节水农业现代化发展贡献了智慧力量。
(三)生态循环增效: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1.技术辐射强链
以智慧节水技术为核心,校企联合构建了“研发-培训-推广-运维”的全方位服务闭环体系。近三年来,成功举办了15期团场职工培训,累计覆盖2600人次,着力培养了一批“懂技术、会操作、能创新”的新型职业农民共计1000余人。建成了1.2万亩的智慧棉田示范基地,通过智慧节水技术的最新成果推广,带动了周边25家合作社灌溉系统的升级改造,农业用水效率显著提升。
2.绿色循环示范
支部带头人创新性地提出了“节水-增效-生态”协同发展模式,针对第八师石河子市棉花种植过程中存在的水肥一体化精准施肥难题,校企共同研发了“水肥一体化智能施肥机”项目。智能施肥机的成功研发与应用推广,借助科技手段实现对养分的精准管理,降低农民开销,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降低因过量施肥和过度灌溉造成的土壤质量下降、水资源和土壤被污染等因素对生态的不良影响,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精准农业、保护环境等多个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开拓了新的道路。
三、耕读铸魂与红色传承
(一)玛河岸边践初心,劳育课堂育匠心
支部深入挖掘兵团精神的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将其深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精心打造“行走的思政课”特色品牌,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维度:
历史维度:建设了沉浸式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利用数字化技术复原了兵团垦荒时期的壮丽场景,让师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兵团历史的厚重与辉煌。
实践维度:实施了“五育联动五园并举”计划,确保学生年均参与田间管理达到60学时,通过亲身实践,让学生深刻体会兵团人耕耘土地的艰辛与奉献,培养了他们的劳动观念和实践能力。
文化维度:创作了体现兵团精神的《大漠誓言》情景剧,生动展现了初代兵团人屯垦戍边的坚韧与执着。截至目前,该剧已巡演28场,覆盖师生达1.2万人次,并在“学习强国”上进行了发布,累计点击量达百万人次,有效传播了兵团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匠心铸魂戍边疆、立德树人结硕果
水利党支部秉持“红色基因铸魂、数字技术赋能、边疆需求定向”的理念,精心构建了“劳创融合”的育人体系,2024年学生就业率达到97%,留疆率高达94%,企业满意度达到90%以上,1+X证书通过率高达95%以上,为兵团水利现代化和乡村振兴事业注入了蓬勃的青春力量。
展望未来,水利支部将持续深化“七强七有力”模式,不断探索创新,为边疆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水建方案”。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