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成果|校企合作同发展,产教融合育英才——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的实践与成效

2025-01-03 23:37:21 林阿娟

在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数字媒体教研室支部党建引领教研室业务建设,将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与三全育人深度融合,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通过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深化校企合作,推动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培养适应数字媒体行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本文将从教师下企业、企业进课堂、岗课赛证融通、三下乡实践四个方面,总结数字媒体教研室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方面的实践与成效。

一、教师下企业,积累行业经验

在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企业实践和培训在就业育人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近两年来,数字媒体教研室党支部教师企业实践达20几人次,参与北京抖音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头条学堂“金钥匙”实战培训项目6人、获自媒体运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高级)3人、获1+X培训考评员证书3人、自媒体运营职业技能等级培训教师证书(高级)3人。

GetAttachment

依托就业育人项目的执行,数字媒体教研室把教师下企业进行行业历练做实做细,夯实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教师能够更准确地把握行业需求,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将最新的行业知识和技术动态带入课堂,从而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前瞻性,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真实的工作场景和挑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前适应职场环境,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市场需求,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GetAttachment (1)

以教师企业实践和培训促进产教融合,加强教育与产业的联系,推动学校根据行业需求调整教学计划。通过教师企业实践和培训,还可以加强学生职业发展的有效指导。教师能够更准确地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岗位需求,从而为学生提供更有效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这种指导帮助学生明确职业目标,规划职业路径,提高就业成功率。

总的来说,教师企业实践和培训在就业育人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提升了教育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而且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提供了坚实的支持,同时也推动了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提高了教育的整体质量。通过这种模式,学校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经济发展,实现教育的社会责任。

二、企业进课堂,重视校企合作

数字媒体教研室积极推动企业进课堂,深化校企合作,以实现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数字媒体教研室与企业携手,共同开发了《摄影摄像》、《数字人应用基础》、《数字人项目设计》和《元宇宙场景应用》等课程,其中《摄影摄像》课程荣获省级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体现了校企合作在课程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成效等方面的深度融合。通过引入企业标准和项目管理方式,重构专业拓展课程,学生得以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学习和实践,校内“摄影摄像中心”与“全媒体中心”的建立,为学生提供了影视拍摄与后期剪辑的实践平台。

GetAttachment (2)

数字媒体教研室实施“一课双师”教学模式,结合校内专任教师的理论教学和企业技术专家的实践教学,提高学习目标的达成度。这种模式使学生能够从企业专家那里获得一线的实战经验和技术指导,同时校内教师提供理论支持,增强了教学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实战项目与企业化管理也是校企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内容与企业真实项目对接,学生通过项目小组协作的方式,进行目标制定、计划执行、过程协同及问题分析与解决。采用企业化管理,如微信企业账号、职业能力测评、岗位分配等,营造企业氛围,提高学生的职场适应能力。

通过这些实践,校企合作的实效得以实现,教育质量得到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基本达到预期。学生在数字人项目设计、制作及管理能力方面得到极大提升,职业素养得到增强。实战项目使学生能够设计出符合企业实际应用场景需要的数字化内容,提升了项目管理能力和数字人设计制作能力。校企合作课程的实施,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发现自我、在实践中认识行业、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方向、在挑战中规划未来。同时,校企合作也促进了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使之更加符合市场需求,为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模式促就业,融通岗课赛证

数字媒体教研室通过实施岗课赛证融通策略,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学院与企业深耕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内容,确保教学与企业需求和市场变化同步。2024年6月,学院组建了“1+X自媒体运营职业技术等级证书”学分班,通过线上线下培训,71名学生通过考试,50名获得中级证书,这些课程不仅包括新媒体运营、短视频运营等实战技能,还涵盖了运营认知、内容生产流程等关键技能,使学生在数字人项目设计、制作及管理能力上得到极大提升。

GetAttachment (3)

相关课程采用“一课双师”教学模式,结合校内专任教师的理论教学和企业技术专家的实践教学,提高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学生参与企业真实项目,如抖音运营、剪辑师岗位等,通过实战提升专业能力。同时,课程借鉴企业化管理模式,如微信企业账号管理,提升学生的职场适应能力。作为1+X自媒体运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试点院校,学院通过培训和考核,使学生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增强就业竞争力。

此外,学生积极参与各类技能竞赛,如2024年度福建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短视频创作与运营赛项、厦门市高等职业院校技能竞赛“融媒体内容策划与制作”赛项以及“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之首届短视频创作与运营赛项”,展现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这些竞赛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职业技能,也拓宽了就业方向,提高了双创能力,实现个人职业梦想与社会需求的对接。

岗课赛证融通的实施,提高了教育质量,学生学习效果基本达到预期,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展现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校企合作促使人才培养方案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实施更加贴近企业需求和市场变化。学生在各类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展现了学院数字媒体专业的实力和影响力。

总体而言,数字媒体教研室通过岗课赛证融通策略,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为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这些实践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而且提高了教育质量与教学效果,为学生的职业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三下乡实践,拓宽就业渠道

数字媒体教研室将“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与“岗课赛证”融通相结合,旨在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为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三下乡”实践中,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如数字媒体技术、摄影摄像等,进行科普宣传、文化传承和乡村振兴活动。这些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与职业技能培训相呼应,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升专业技能。

学院将“三下乡”实践纳入课程体系,作为实践教学的一部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成果可作为课程考核的一部分,实现实践活动与课程教学的有效衔接。此外,学生在“三下乡”实践中的优秀项目和成果,可推荐参加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如“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等,实现实践活动与竞赛项目的对接。学生在“三下乡”实践中取得的成果,可作为“1+X”证书制度的一部分,通过实践成果的认证,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这种模式的实施,使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应用专业知识,提升了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与职业技能培训相辅相成。通过参与“三下乡”实践,学生对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成果,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选择和机会,拓宽了就业渠道。同时,“三下乡”实践与“岗课赛证”融通的结合,提高了教育的实践性和针对性,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社会责任感,拓宽了就业渠道,提高了教育质量。

一年来,数字媒体教研室党支部党建引领业务建设,努力为高校就业育人提供新思路和实践案例,展现了学校、企业、社会三方密切配合,形成就业育人新格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职业生涯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王强
本文将从教师下企业、企业进课堂、岗课赛证融通、三下乡实践四个方面,总结数字媒体教研室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方面的实践与成效。
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媒体教研室党支部成立于2017年,包括数字媒体技术和软件技术两个专业,现有教师党员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