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育人:让学生在专业实践中成长 ——信阳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教工第四党支部“实践教学与党建融合”案例

2025-04-23 09:35:49 段金龙


信阳师范大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立足学校实际,以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为己任,确立了以创作为驱动,以技能为核心、以应用为突破口的专业建设方向;着眼于学生的专业发展,构建理论与实践并行并重的立体式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在重视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多措并举,依托河南省数字媒体中心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大力强化专业技能的教学和训练;努力培养有较高艺术修养、有较强专业能力、有一定创新意识的复合型文学创作人才。

信阳师范大学地处大别山区域,有着非常丰厚的红色资源,因此,传媒学院能够用好用活大别山红色资源,因地制宜、因势而新,打造大型原创红色话剧“大别山四部曲”:《大别山上杜鹃红》《大别山上苍松翠》《大别山上桂花香》《大别山上红旗飘》,用生动、直观、高雅的艺术形式弘扬大别山精神、培育爱国情怀、涵养文化自信,以艺术的方式讲道理,用人物携带感情,用形象承载思想,用故事传播理想信念。《大别山上杜鹃红》以学校党委中心组扩大会议的形式,面向全校教工党员和学生支部书记进行了公演,并入围教育部“高校原创文化精品推广行动计划”;《大别山上苍松翠》剧组赴郑州、驻马店等多地展演,并在第二届黄河戏剧奖·校园戏剧奖获奖;

《大别山上桂花香》走进大别山干部学院面向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巡演,引起学员强烈共鸣。大别山系列话剧先后在校内外演出50余场,受到《光明日报》等30余家媒体报道,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后反腐题材话剧《甜蜜的敌人》的成功演出亦受到大河报、信阳日报等媒体的报道,社会影响良好。

艺术专业的学生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之外,更需要专业实践的学习和训练,借助此次“强国行”专项活动,通过经典作品的排练、舞台小品的创作以及新创排一批大别山红色题材的戏剧作品,让学生在继续专业实践中得到成长和提升。

在经典话剧方面,从话剧《青蛇》《红玫瑰与白玫瑰》《浪潮》《窝头会馆》《哈姆莱特》《八个女人》等经典戏剧片段汲取文本资源,用声音传播经典,致敬经典;

在新创排舞台小品方面,根据现实关注和影视题材改编,创作朋一批比较成熟的舞台小品,《甄嬛传》《面试》《寒假培训班》《时间都去哪了》《欢喜密探》《不屈的生命》《我的机器人老伴》等作品,让学生在舞台实践中绽放自己,同时实现自身的专业实践素养的提升。

在红色话剧创作方面,从大别山革命史中寻找创作题材,创作红色党史话剧《刘拐子上山》(现改名为《山上山下》)以及情景剧《一封红色家书》等,让革命薪火代代传承。如《山上山下》是以新中国成立后河南省首位纪监委书记刘名榜事迹为原型进行创作的,体现了我国老一辈革命者无论在革命年代还是和平年代,都能够不忘初心,坚守本色。该剧于2025421日首次联排试演。

情景剧《一封红色家书》则是将河南省新县创建鄂豫皖苏区第一个税务所的第一代税务官周忠臣到第四代周前成通过国考进入税务系统继续传承家风的故事搬上了舞台,从一封红色家书体现出红色基因在家族中的不断传承。该剧已于202412月创排完成并连演数场,得到一致好评。

在传统戏曲的舞台表压实践上,则是于2025330日晚在传媒学院演播厅举行了“强国行专项活动”——“京昆玩闹折子戏专场”,本次活动以戏曲艺术为载体,通过经典剧目展演,生动展现传统文化魅力,助力党建与美育协同育人。

活动由传媒学院“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具体策划实施,旨在以党建引领艺术实践,打造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品牌项目。支部书记段金龙老师在致辞中表示:“戏曲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此次专场演出既是弘扬传统文化的生动实践,也是基层党支部发挥‘双带头人’作用、服务师生文化需求的重要举措。”演出前,支部组织师生党员开展戏曲文化研习,通过理论学习与舞台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强化了师生文化自信与使命担当。

专场精选《春香闹学》《双背凳》《打杠子》三部经典折子戏,以京昆艺术为基调,融入现代舞台表现手法,展现了传统戏曲的诙谐趣味与深厚底蕴。演出结束后,现场师生纷纷表示,活动既是一场高水准的艺术盛宴,更是一堂“沉浸式”的思政课。学生党员表示:“通过参演,我深刻感受到戏曲艺术的博大精深,也体会到党员在文化传承中应有的责任。”学院未来将持续推进“党建+专业实践”创新模式,以更多元的形式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为培养德艺双馨的时代新人注入强劲动力。 此次专场演出不仅彰显了传媒学院党建引领下的文化育人成效,更为校园文化建设增添色彩。

信阳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教工第四党支部将实践教学与党建相融合,通过舞台实践育人,让学生在专业实践中不断成长。

责任编辑:孟祥笑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