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大别山,红色基因深。在革命老区新县,青石板路印着岁月的痕迹,老建筑的砖缝里藏着烽火往事,一群年轻学子正俯身触摸着历史的脉搏。
8月17日,信阳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张大新教授、教工第四党支部王璐瑶老师带领9名学生,踏上新县这片红色热土,开展为期一天的研学实践活动。师生们先后走进鄂豫皖省苏维埃政府旧址与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泛黄的文件、斑驳的武器、复原的革命场景前,大家驻足良久——讲解员的话语里,“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旋律仿佛在耳畔回响,当年革命者以热血铸丰碑的模样,在年轻的眼眸中逐渐清晰,红色精神的洗礼在静默中悄然发生。
探访途中,专业视角让红色地标的故事有了新的解读角度。师生们围绕中原戏剧影视文化、校史话剧创作等主题,在“中原戏剧影视文化研究中心”“国家社科艺术学重大项目调研”等实践场景里驻足讨论:如何让红色故事跳出史料文本,以戏剧冲突打动当代观众?怎样用影视镜头让革命文物“开口说话”?在鄂豫皖省苏维埃政府旧址的天井里,队员们翻出校史话剧《繁星:1990》的剧本片段,将剧中“传承”的主题与旧址里“坚守”的故事相对照,笔尖在笔记本上飞快记录,那些曾觉得抽象的“红色素材”,此刻成了可触可感的创作养分。
这场研学,早已超越“走访”本身——它是专业学习与红色文化的一次深度相拥。师生们带着实地走访的见闻、历史回溯时的触动返程,背包里装着记满灵感的笔记本,脑海里萦绕着待打磨的创作思路。谁都知道,这次新县之行不是终点:那些在旧址墙角发现的无名烈士故事,或许会化作校史话剧中的一句台词;博物馆里那封未寄出的革命家书,可能会被改编成微视频脚本;学生们镜头下大别山的晨雾与夕阳,也将成为红色主题创作里的意象符号。
当车窗外的红色热土渐渐远去,师生们的心里却多了片“自留地”——那里种着从新县带回的红色种子。未来某一天,这些种子会在舞台上发芽,在镜头里开花,在笔尖下结果。而新县的故事,也将借着传媒人的专业力量,走出大别山,走到更多人眼前——这便是这场研学最珍贵的意义,也是红色血脉最生动的延续。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