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领航|“数字船政”让百年历史破圈新生
当AR技术遇见船政文化,一堂跨越时空的思政课如何点燃青年学子的文化自信?
在阳光学院,周鑫博士带领的“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翁炳峰教授工作室党支部团队正以“数字转译+文化传承”的创新模式,打破传统思政教育的边界。他们用设计语言重述历史,让沉睡的船政文化在数字世界中“活”了起来。
从玻璃柜到创意设计:让历史“动”起来
团队对船政古街、铁胁厂等历史建筑进行矢量插画重绘,通过界面设计、二维动画等表现形式,将厚重的历史转化为可交互的数字化符号。
师生创作的《中国船政文化城》绘本结合故事创作,见证铁甲舰在罗星塔下“破浪”的震撼场景,实现“课堂学理论、现场悟历史、云端看复原”的立体化学习。《船政文化创意设计录》专著嵌入AR动画,扫码即可观看船政文化城“打卡式”的建筑介绍。这两个项目分别获批2023、2024年度省社科普及出版资助项目。


项目式教学:把课堂搬进历史现场
团队与中国船政文化城合作,带领学生实地调研,记录船政战舰的机械构造与纹样细节,提取船政古街砖雕、罗星塔楹联等文化符号,从斑驳的光影中寻找设计灵感,将“设计转译历史”融入广告设计、信息可视化设计等课程,确保设计作品转译的船政精神内核准确生动,孵化出120余项创新作品。其中3套学生的文创设计稿被实际应用,基于用户需求的船政AR界面交互设计已初步完成,32套创意设计作品或被采用出版、或斩获省级以上竞赛奖项,形成“学研创用”闭环。

艺术赋能文化传承:破解“遗忘”痛点
针对历史遗迹展示形式单一的问题,团队开发“船政基因计划”,通过IP形象设计、三维建模等数字化手段,让冷门历史“破圈”传播。
这一模式被提炼为“三驱联动”育人路径:以党建驱动文化挖掘、以项目驱动教学改革、以合作驱动实践转化,成为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典型案例。

“百年前的工匠精神,正通过我们的设计触达Z世代。”周鑫博士的“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团队证明,当党建与专业深度交融,文化传承便能跨越时空,在青年心中种下自信的种子。这一实践也入选福建省高校思政精品项目,为新时代“党建+思政+艺术”融合育人提供了阳光方案。未来,翁炳峰教授工作室党支部团队将进一步联合马尾造船厂等企业,开发船政数字漫游展厅,推动百年历史在数字世界中持续焕新。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