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讲 述
1941
“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抗战时期的延安,高扬抗日救国的大旗,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孕育了我党我军一系列宝贵精神财富。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标志的南泥湾精神,就是其中一颗闪亮的明珠。垦荒南泥湾,是一个悲壮又让人产生革命浪漫情怀的故事。“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脍炙人口的歌曲《南泥湾》,也正是从这里唱遍大江南北。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失守后,日本侵略者对国民党采取诱降政策,对解放区则进行残酷“扫荡”。国民党顽固派也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停发八路军的军费开支,并调动几十万大军,在陕甘宁边区周围形成了5道封锁线,企图“困死、饿死 ”八路军。生产自救,是突出重围的惟一出路,轰轰烈烈的南泥湾开荒的故事也发生在这个时候。
南泥湾,是块“香饽饽”,更是块“硬骨头”。初进南泥湾,困难重重,但三五九旅官兵深信“人定胜天”的道理,眼前的境地越是困难就越要勇往直前。没有房子住,战士们先是露营,用树枝搭起简陋的帐篷,遇到雨天衣服被子被淋湿,就烧火取暖,再后来搭草棚、打窑洞,解决住的问题;粮食不够吃,就在饭里掺黑豆和榆树皮,旅团首长带头,冒着风雪严寒,到百里以外的延长等地去背粮;没有菜吃,战士们到山里挖野菜,找榆树皮,收野鸡蛋,打猎,下河摸鱼;没有烧的,战士们就打柴烧木炭;穿的很困难,每个战士一年只发一套军衣,平时就缝缝补补,夏天光着膀子开荒、种地、打场,长裤改短裤,短裤改裤衩,磨破裤衩的布条打成草鞋,绝不浪费;没有生产工具,他们自己制造;没有耕牛,就用镢头;没有灯油,就用松树明子,或者把桦树皮卷成筒当灯点;缺少学习用具,就用桦树皮当纸,用炭当笔;没有擦枪油,就采集野杏仁榨油代替。三五九旅将士用歌声唤醒了沉睡的土地,用汗水浇灌出万亩良田。
三五九旅共开荒种地11200亩,收获粮食1200石,打窑洞1000多孔,盖房子600余间。正是凭着上下同心、艰苦奋斗的一股劲儿,南泥湾这块“试验田”,终于在以三五九旅为代表的屯垦官兵手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艰苦奋斗永远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夺取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核心的南泥湾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将永远激励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为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而不懈努力。
陕西省南泥湾精神研究会《南泥湾开荒史》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